18号至20号,我和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孟凡驰老师到银川出差,这是我第一次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原来给我的感觉是遥远的、偏僻的、艰苦的、大西北“小地”,是导演们“出卖荒凉”拍摄影片的地方---,以为除了伊斯兰文化外,大概没什么地域文化可谈。但是,没下飞机就改变了我对宁夏的印象,离北京一个半小时的飞行距离,丝毫没感觉到遥远。飞过浩瀚的沙漠,就俯瞰到绿色的海洋——弯曲的黄河——风格迥异的建筑——开阔的道路,眼下的风景使我忘却了偏僻、艰苦、荒凉等词汇,感觉到了 “塞上明珠”“异域江南”的意思。
正如毛主席说的:只有亲自品尝,才会知道梨子的味道。银川之行让我进一步领悟了这句话所表达的唯物主义实践论原理,为此,我也体会出一句既浅显又深刻的语言:只有去了,才会对一个地方有深入的了解。同银川的三天接触,使我感受到这是个具有丰富人文资源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宁夏不愧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银川也不愧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我对宁夏的感受和了解总结成四个字:多、少、内、外。
一、先说“多”字,在当地人的介绍和自己的感受中有很多“多”字,甚至不能一一说完,作为地小人少的省份实属不易。
1、多样地貌,宁夏有大漠、黄河、高山、平原、森林、草原、湖泊、高原等众多自然景观。
2、很多景点,有被誉为“中国金字塔”的西夏王陵,被誉为中国电影胜地的镇北堡电影城,有"世界沙都"之称的沙坡头景区,还有沙湖、六盘山、同心清真寺、海宝塔、承天寺塔------等很多旅游景点。
3、多元文化,宁夏文化是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移民文化、边塞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等多元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4、多种民族,宁夏是中国伊斯兰的最大聚集区,但整个自治区是汉、回、满、东乡、蒙古等35个民族共同的家园。
5、 来自多个地域,宁夏是个移民地区,居民来自全国多个地区,因此有多种方言,多种地域文化情结------。
二、再说“少”,大家首先想到宁夏面积少,人口少,内地人觉得这里车少,我说得少,是从我的视角谈的,整个宁夏在全国著名的东西太少了。
1、在全国叫得响的景点少。没有杭州西湖、苏州园林、承德避暑产庄、甘肃敦煌、西藏布达拉宫这样有名的景区,甚至连邻居的青海湖这种知名度的景点也没有。
2、在全国知名的企业和品牌少。除了本地人几乎没有人能回答宁夏有哪些知名企业和品牌。在内地,知道宁夏红的人也不会很多。
3、著名的历史和当代人物少。没来宁夏之前想不起宁夏有那些著名人物,来了三天,听当地人讲起两个人,就是省委书记陈建国(山东人)和作家张贤亮,回来一问,普通北京人都没听过。
4、在全国媒体上可以吸引普通人注意的东西少。比如大型文娱活动、体育大赛、科技发明、传奇故事、媒体上狂轰乱炸的产品广告-----。
三、说到“内”字,我觉得宁夏有点内秀、内向、内敛。这个内“字”和前边两个字有关系,宁夏有如此多得“多”,为什么没有著名的地方?这和宁夏是个小省有关,也和经济水平有关,更和人的意识观念有关。这么秀丽的风光不为国人和老外知道,养在深闺人不知,不是内秀是什么?企业缺乏品牌意识、政府缺乏公关意识,让国人听不到、看不到宁夏,没有大的举动和措施不是有点内向吗?宁夏出不来全国的伟人、名人、精英,出不来全国著名的企业、品牌、企业家,说明宁夏人在开拓事业方面少了些激进,多了点内敛。
我认为西夏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而宁夏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深层接触和交融,最终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回族伊斯兰文化。宁夏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相互交融后,也部分接受了中原的儒家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或儒家文化正是讲究内敛,反感张扬的。但随着国门的开放,主流人群内敛的程度有所改变,特别内敛并不利于组织或个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善于表现和推销自我逐渐被人理解和接受。宁夏文化中缺乏的积极表现、自我推销、打造品牌、公关策划等现代意识,需要一股强大些的外来文化影响。加之宁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多元化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排斥和吸收,使内敛成为正常。好比海边那些有棱角的石头会被海浪磨圆一样,难有“张扬”的性格。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在保持安宁、宁静、和谐的文化基因里,大概内敛是个大主角,张扬是个小配角而已。
四、最后说“外”字,宁夏若想在保持自我的基础上促进文化变革,就要在“外”字上做文章,扩大对外开放,走出去,引进来,加大宁夏的客流量。试想如果宁夏再加100家外资企业,再来1000个老外和10000各省精英到这儿工作,宁夏文化就会进一步碰撞和融合,就会逐渐融入了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