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对黄先生在评论界的了解,这种话语他轻易不说。于是,挤出一个通宵,与爱因斯坦一起做了个沉思的梦。
恕我寡闻,此前没有听说过这位叫阿兰·莱特曼的美国作家、物理学家,通读全书,我倒是更愿意称他为睿智的哲学家了。关于时间,这个与生活息息相关,总在滴答声中愉悦或警示我们的真实的“存在”,总会带来恐惧或者憧憬的“存在”,总被人们更多地忽略了去深度思考而习以为常、波澜不惊的“存在”,居然会衍生出震撼人心的生活感悟来。
从结构上而言,《爱因斯坦的梦》的确是一部小说。而从行文来看,它似乎更是一篇篇独立成章的哲思美文,其语言的干练、丰富,用词的准确、华美,逻辑的缜密、严谨……无不彰显着优秀的哲思美文典范——叙景如朱自清,手法似余秋雨,深邃同周国平。
如果说,有人对“时间”的思索一如阿兰·莱特曼般理性而明了,但极少有他那般全面、交织、完整而一览无余。这应该是物理学家,或者研究理工科的学者独有的思绪方式和“异想天开”。
设想——生活中真实存在着的时间是一个圆圈(弯转过来首尾相接),是一条水流,是同一件事同时拥有三种可能(结果)的“三维空间”,是一种因果的错乱(颠倒),是一段特定时间内的终将消逝(毁灭),是突然停滞而流动的反复,是前和后的倒行逆施,是一个人只能活一天的残酷(即使这一天漫长如百年,但只能有一次日出和日落),是人类可以长生不死……
你会做些什么?会对当下的生活产生怎样的理解和感受?在太多浮躁而缺乏沉静的今天,深思其中的任何两个问题,足以使我们乐于享受孤独、平心面对不公、热爱一草一木,尽管对生活仍有欲望,但更珍惜拥有的一切。阿兰·莱特曼要告诉读者的,其实就是保持一种从容和缓的心态,节欲而不消沉、追逐却也安怡。
读完这本书,一种最本初的情愫会重新映入思维——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享受在这个活生生的现实之中。
无论吃糠咽菜,抑或鲍鱼燕窝,都是这种赐予之后的一种现实“存在”,它存在得太不容易,或者说,有了这种存在就已经是人生(时间)的最大收获,其他所有的欲欲求求,都是派生的、可视为附加的生活内容。所以,没有理由不以一颗感恩和知足的心去生活,去努力,去行在路上。
莱特曼在小说中为我们搭起了三十个时间布景,或者说以时间为唯一主元素的三十种假设。如此,就好像不同着装、不同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都赤裸裸地走过澡堂,褪去浮躁与世俗,平等而从容地接受水的洗礼。如果没有水(时间),这些形形色色的洗澡者,依然着不同的装饰,在各自迥异的空间操不同的面孔,做着绝不吻合的事情。
生命、爱情、事业,均如时间一样,像川流不息的河水,无所谓源头,也无所谓终止,重要的只是曾经有过的存在。如果能坦然地接受“有限战胜了无限,千万年输给一闭眼,千万场雪输给没雪天,千万声教诲输给无言”的话,那就不必再读这本书——浪费时间,享受生活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