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第六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讨论制定了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问题,内容涉及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出了宏观规化。对于我省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解决“三农”问题是河北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在全国举足轻重。2004年,全省乡村人口50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达73.4%。耕地总资源达到9005万亩,居全国第6位。我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粮食总产量2387.8万吨,居全国第7位;蔬菜产量5903.4万吨,居全国第2位,仅次于山东;园林水果797.0万吨、禽蛋产量415.2万吨,均居全国第2位;牛奶产量197.9万吨,居全国第3位;肉产量506.4万吨,居全国第5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6.9亿元,居全国第3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96.5亿元,居全国第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2853.3元,居全国第10位。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现阶段,三农问题显出新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农产业的弱质化、农村区域的弱势化和农民群体的弱势化。因此,人地矛盾、结构矛盾、体制矛盾和分配矛盾成为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针对我省三农问题的基本情况,“十一五”规划从以下几方面作出惠及三农的各种政策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从多方面、全方位了解我省三农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一方面,完善惠农政策、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另一方面,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十五期间,我省的三农问题已经被提上日程,并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农民负担逐年减轻,农民的经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说,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历史文化的影响和落后的现实状况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改变。 “十一五”时期是促进农业发展,改善农村经济的重要时期。“十一五”规划在政策、措施等方面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方向。财政支持将大大缓解农民收入低、负担重的压力,并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有利于转变农民思想,解放农村生产力,创造新的农村经济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农村发展和城市化并重,既是现代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的需求,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吸引外来人才促进本地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提高菜果,做强畜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品种结构,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把畜牧业做成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加快区域布局调整,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完善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三农”问题已经呈现出一个可喜的前景。2005年前三季度,累计产量蔬菜达到4321.7万吨,园林水果466.7万吨,禽蛋产量322.3万吨,牛奶产量 221.7万吨。农产品产量总体在不断提高,但结构调整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作为民生的基础,应继续稳定,但由于它的经济效益不高,所以应寻求粮食之外的其他经济效益较好的产品种植和发展,以改善以往耕地以粮食为主的生产格局。其中蔬菜、水果和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一条好途径。此外把与农业相关的企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既可容纳农村劳动力,又可享受农业资源优势快捷便利。可以与农业发展互利互惠,良性循环。
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流通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体制改革是对农民、农业、农村高度负责的一种表现,它从根本上、全面地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良好氛围和环境。一方面明确农民和土地的稳定关系,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改善土地撂荒和产量较低的生产状况。另一方面,减免农业税对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信息、维护农村秩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应改革,对于引导和促进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既有利于加快农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又有利于调整政府机构,实现现代化管理。
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重视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改变落后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素质。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政府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资建设机制。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制度。引导农民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建设美好家园,到2010年,力争40%的行政村建成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文明生态村。
文明生态村在我省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很多村庄的面貌得到了全新的改善。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的一场伟大革命。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涉及到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科技教育事业、社会秩序治理、村容镇貌改造、移风易俗和建设文明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活动载体逐步完善,己形成了以创建文明农户为基础、以创建文明小城镇为龙头、以社会帮建为助力的工作体系;活动效果日益明显,推动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奔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明生态村建设是我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上的新探索,既有取得的成就,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成效是明显的,因此在“十一五”规划时期,继续坚持文明生态村建设,即可弥补不足又可以吸取经验,进一步改善农村落后的生活局面,在物质、精神上全面提升农民形象,改善农村面貌,加快农业发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有利于从高度、深度统揽全局,引导农村经济相绿色、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从日常生活中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创新意识、积极主动的意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意识,从而实现农村跨跃式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五、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战略转移。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公共卫生、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维护好处于流动就业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统一户籍、就业、城市公共资源居民共享等制度,逐步形成农村人口平稳有序进入城市的体制框架。
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政治现象和社会现象。“十一五”规划从经济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因素,把握和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为维护稳定、发展的农村制定规划。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三农问题是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现在,农民关心的不仅仅是收入问题,还有对良好生活的期望和生活环境的适应以及对个人发展前途的期盼。因此“十一五”规划中把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等作为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对加强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公共卫生、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也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事。对于形成农村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平稳秩序提供了保障。
六、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城镇体系规划,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引导企业集中布局,培育壮大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加快发展县城和部分重点镇,将基础条件较好的率先建成各具特色的小城市,提高城镇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把发展中等城市作为完善城镇体系的战略切入点,支持现有中等城市做大做强,支持一批条件好、实力强的县级市或县城发展为中等城市。着力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对区域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促进城镇组团式发展,推进环京津、环省会城市群和沿海城市带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化取向,破除垄断,引入竞争,创新城镇建设体制。积极探索行政区划调整,促进区域生产要素合理配置。
农业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天生的劣势,自古以来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缓慢。而现代城市化发展日新月异,农村城市化转变也成为一种趋势。现在的农业发展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基础铺垫作用。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还需要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在农村建立中小涉农企业,逐步把农业产品和服务市场化,城市化。促进农村向先进、向现代化迈进。在河北省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的规划政策,并因地制宜地把区域经济联系起来,政府引导,市场竞争,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较高的区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