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花草飘香时---记支教感言兼评中国教育问题(修订版)
编者按:新年伊始,来自研究生代表团的支教教师***将要离开这片可亲可敬的黄土地—某地方,踏上南下的列车开始了她的苦旅之行,对于南方的这个大城市,虽然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但她并不快乐也不算讨厌。对她而言,大都市的一切都是那么遥不可及,而那里却沉浸着她年轻和感性的灵魂,她曾经用宁静凝结成的日子和生活,这些都在自己不可控的因素中化为乌有辗碎成一个未来的梦想,这个梦想竟然如此遥远。如果有一天,她说她还能回到那里的话,她愿意再次用她的青春和双手去抚摸着曾经的山山水水、花鸟虫草以及曾经带给她快乐和思念的人们。编者有幸能听到一线的支教教师***的心声,同时我本人也借这个机会表达对教育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特发此文并全文转发支教教师***的感言以飨读者:
“时光如梭,来这儿已经快一年了我感触颇深,这里虽然少了大都市的喧嚣与热闹,但却有着城市少有的宁静与祥和。我喜欢这里,我更热爱这里孩子的朴实与单纯,同事的憨厚与真诚。记得2005年2月份冬的严寒夹着快要扑面而来的春意且吹着暖暖的迎新风伴着我复杂而又好奇的心理,随着某城市第一批赴某南部山区支教的研究生代表团我来到了这所县城中学。当我们大汗淋漓的拖着行李来到校门口时,校长和老师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校长,这是我的介绍信。”我面带微笑地递了过去,校长从头到尾地打量了我一番然后接过介绍信,很满意地说道:“不错,年轻人,很难得”。我腼腆地回应校长的鼓励和信任,然后校办主任带着我去办公室办理手续且交代了我要做的工作。我所带的班级是高三七班,我的工作是高中数学老师兼他们的班主任。我开始的生活过程是那么地平淡也如此地充实。
接下来的日子,上课、下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集体活动……每个身影都忙碌而安详。这里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大喜大悲,日子像河水一样缓缓的流过。我忽然被这种与世无争平静祥和的东西感动了。我在写给同学的邮件中有过这样一段话:这儿是一块净土,任何浮躁的东西到这儿都会归于平静。昨天那个豪情万丈的我已悄然蜕变成了一个朴实的耕耘者,我所面对的就是一畦呼啦啦拔节生长的青禾……
我第一次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欣慰。
2005年的教师节,我收到了许多礼物也是我五年教师生涯中最感动的:擦洗得干干净净的大红苹果,画着花草的自制贺卡,两三句的短诗,一颗被他们珍藏了好久的泡泡糖,甚至还有一个孩子为我捧来了一只刚刚孵化出来的小鸡……那一刻,心是满满的,孩子们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拨动我内心最柔弱的那根弦。我的心顿时荡漾成了一汪晶莹的湖水,水中清晰地倒影着他们可爱的身影。同事都是很平和的人,冬天大家在办公室生火,所有人都挤在火炉旁取暖,刘前辈和田前辈则在课余包揽了生火、烧水等一切杂事。他们常常在炉边围上一圈土豆烘烤,等我们下课回来,便有香喷喷的土豆可以吃。烫烫的土豆从左手跳到右手,再从右手跳到左手。轻轻剥开焦黄的皮,一股温热的清香扑鼻而来,真像父辈们绵长而幽深的爱。年轻的同事则更活泼一些,常常在无风的天气里打羽毛球、跳绳等,有时也神侃丈夫、孩子、房子,但说归说,没有羡慕别人的荣华,都愿守侯自己的平淡。
日子依然像水一样的静静地流过,我在这如水的时光中一天天地成熟,我将要告别这一年的花草香,我在心里一遍遍默念:
感谢可爱的孩子,是你们使我越来越充实!
感谢可亲的同事和领导,是你们让我越来越坚强!
感谢如歌的岁月,感谢如花的年华,感谢一年的岁月轮回,感谢这一年的花草飘香……”
当我看完支教教师***的感言后,心有千千结,对于中国教育问题有不吐不快之感,借此机会以表个人观点。在中国这个传统文化占据主流方向的国度里,没有人不认为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提高自己能力和地位的一剂上佳的药方。实际上,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机会救济功能,也就是说中低阶层的人士可以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来跻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社会各阶层的精英,尤其是中国由个人崇拜型向精英管理型转变过程中,均等的教育机会是每个人都认同的一种普遍价值观,这样的普遍价值观必然会引起每个人对教育发展的高度关注。整个社会对教育改革导向好坏的辩论和教育不公的指责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奇怪的是,教育问题在面对公众和媒体群起而攻之的强大压力下,教育部门还是我行我素,教育丑闻和教育腐败仍然是触目惊心。
教育不公是媒体和人们引用最多的高频词。在城市和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原本就极为稀缺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公,大城市的中小学校得到政府和社会注入的资源是越来越多而非越来越少,不管是人力资本还是教学设备以及学生生源等都比农村的中小学校显示出无比优越的姿态,由于条件的优越就有利于吸引更好的人才,优秀的人才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向上发展又反过来影响老师和学生的发展;而农村的中小学校正在一种非常尴尬的处境中生存,没有很好的教育环境和匮乏的教育资源加剧城市中小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的差距的快速拉大,“好者更好,差者愈差”的“马太效应”在催生教育不公的恶化。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前不久媒体报道的北京率先在2006年秋季的九年义务教育上实行全部免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它说明了什么?北京各级政府的财政经济实力有能力让孩子们享受免费的公共品服务,但北京的人均GDP已经达到3500美元左右,也表明大部分居民自己有能力承担这样的教育购买力,特殊情况的除外,而北京政府为什么不用这笔免费教育费用提供给其他地区的贫穷孩子呢,让贫穷的孩子早点踏上免费义务教育的幸福快车,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这样省际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不正好提供了解决资源分配不公的一个很好通道吗?难道非要是中央政府才能向地方政府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吗?难道生在北京的孩子就可以享受这样的经济好处和特权其它地方的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等待那一天的到来吗?就目前而言,政府应该更加关注的基础教育,让更多的孩子享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政府通过下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向老少边穷的地区支援是个不错的方法,可是关键问题这样的办法只能局部地改善这些特殊地区的教育问题,而不能真正解决城市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差距。这些高水平、高素质的下派教师不可能一辈子为下派的学校奋斗一生,充其量他们是这些学校的匆匆过客而已,在以后只会让那里的老师和学生留下美丽的回忆。我们的教育制度设计应该能让这些高水平、高素质的下派教师在老少边穷的地区愿意留下来奉献自己的智慧,而没有任何后悔和遗憾,这才是教育部门要做好做足的功课。中国教育要面临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就单单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基础教育的差距已经很艰难了,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是千夫所指的一个焦点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国内的问题,也是国际问题。高等教育的好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劣,同时也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科学技术和其他方面的竞争力的强弱。在中国转型时期,不管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等都需要大量的能力型人力资本,而我国现行的教育恰恰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大批量的高学历“机械产品”正在向社会输送,中国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了。按照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平均实际购买力来计算的话,城市的工薪阶层要供养一个大学生也不是那么容易,更别说农村的广大父母去培养一个大学生有多么艰难!!!如果这些培养自己孩子读大学的父母在花费巨大开支的同时,又不得不为孩子能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担忧时,我们不能不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出质疑。这是因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公共利益和社会教化功能正在向纵深的方向推进,人们渴望高质量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正逐渐扩张,因此大家对教育的供给抱有更精更好的高预期;与此同时,也表明中国教育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教育深化还有很大的空间。既然人们渴望更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部门为何不引入一个相对比较竞争机制,激活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最优化配置呢?教育垄断还要进行多久呢?教育部门的大人们,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该行动起来了,该进行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了!!!
后记:我读完这个支教感言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支教教师***的那颗对教育事业炙热的心是值得永远珍藏的。虽然支教教师***已经离开了这块生活并不是很久的土地和可爱的孩子们,但是她说她不会忘记他们的,他们已经构成了她生命中感动的一根七彩弦。是因为在她最快乐的时刻,她回归了本真,感悟了人性的真、善、美,之所以这样,她的离别在她的内心上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难以忘怀的。也许在这一刻,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机制似乎会失效的,人们在向别人传递他们的感情的时候,并不是出于自利的动机,而是来自一种依恋和内心的情感,虽然这种感情最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交换的,但无私的、透明的、双向的等多维度的空间给予了我们为什么需要好好活着的原动力。教育本身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需要智慧和无私的,默默的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才情给这些未来的花朵,让他们茁壮地成长,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这样说,利他主义仍然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基石,我们在推进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时候,高举教育的利他主义是我们正确的方向,我们需要在未来的时空中看到祖国的教育在世界的上空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