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拓扑空间


    管理往哪里走?向左走还是向右行?当下最流行的口令是:向右转,齐步走!
    事例一
  华为公司把它的管理进步归纳为以下四点:
  1、与IBM合作,建立集成产品开发流程,使开发成果更快转化为客户需求的产品;建立集成供应链,提高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2、聘请美国Hay公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建立任职资格体系、职级架构、薪酬体系和员工素质模型。
  3、与德国国家技术研究院积极合作,重新规划和优化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过程。
  4、诚邀IBM和普华永道作为财务顾问,进行财务四统一(流程、制度、监控、编码),建立一套标准的海外财务管理流程和海外财务会计架构。
    事例二
  中国网通的人事管理引进美国Hay公司的职位簇群(即职位体系评估和分类)方法。网通每个职位过去都很显眼,现在就不一样了,从上到下最多六个级别就把公司所有职位都包含进去,这样做带来的好处是员工不用过多考虑自己所处的职位,只要有业绩,都能获得高薪。员工着重要考虑的是在公司所处的角色,职位概念逐渐淡化,更多地突出员工角色。
    事例三
  全球企业500强中的三分之一采用了美国Hay公司的职位评估要素。Hay公司的职位评估要素有三个方面:一为“知能”要素,包括技术知识、管理范围、人际关系技巧等项目;二为“解决问题”要素,包括面临的环境、面临的挑战等项目;三为“应负责任”要素,包括采取行动的自由、影响范围、影响的性质等项目。
  以这套评价要素为标准来衡量企业中的每个职位,即可计算出各职位的总得分,因而也就可以确定其在企业中的相对价值及工资的等级标准。
  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实质无非是教导人们要按照理性思维去做。所谓的理性思维其实是一种整体性思维,讲究规范化,推崇系统性,不同的管理部门有不同的管理权限,每个管理者有各自特定的管理空间,等等。
  这些都是昭然显示的东西,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就是“凡可说的,都是可以说清楚的;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那么“不可说的东西”是否就不重要?也不尽然。
  在企业上下级之间、左右部门之间的衔接部位,仔细瞅瞅会发现一块边缘地带,这个地带有时是模糊的。
  什么情况下模糊?往往是越往下层越清楚,越往上层越模糊,难以分清的东西越多。对于这个既模糊又有点说不清的空间,指望线性代数看来是不行的,得借助拓扑学才能解释明白。
  拓扑学是一种只研究图形各部分位置相对次序,而不考虑尺寸大小的几何学,有时也称它为“橡皮膜上的几何学”,因为橡皮膜上的图形,随着橡皮膜的拉动,其长度、曲直、面积等等都将发生变化,但也有一些图形的性质保持不变:点变化后仍然是点,线变化后依旧是线,相交的图形绝不因橡皮的拉伸和弯曲而变得不相交!
  同样的道理,管理空间的分界线粗看起来是一维的,细看则是二维的,这个二维平面就是一个边缘地带。
  边缘地带势必要产生摩擦、碰撞、火花,这都很正常,关键是如何去把握和处置它。
  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指望把边缘问题搞得一清二楚,也没有必要都搞得那么清楚,越往上层越需要站在边缘上面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做才能给企业的管理空间带来更大的灵活性。
  管理不能一味向左或是向右,至于何时向左何时向右,说到底是个实践问题,正如西洋画注重透视,中国画偏好留白,应当说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