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规模多大算适度
从进口支付能力和短债偿还能力等传统的国际警戒指标看,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一年多的进口或外债余额的两倍多,总体上不存在国际支付风险。但是,外汇储备规模远超国际警戒标准也常遭人诟病。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做任何事都是有“机会成本”的,因此,经济生活中存在一个“帕累托最优”的境界。一国持有外汇储备也不是越多越好,有一个度的界限。当前关于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在全社会引起大讨论,意味着中国正逐步走出外汇短缺思维,有其积极意义。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外汇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国家已明确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而如果国际收支能够实现基本平衡,则外汇储备规模就不会有大的变化。可见,国家主观上已不再刻意追求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
然而,在各项经济指标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时,近年来外汇储备激增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只是在讨论该问题时,由于经常把它孤立起来分析,就外汇谈外汇,所以往往得出一些片面的结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仍然将外汇储备增加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并由此批评国家在总体国际偿付能力已较为充足的情况下还大幅增加储备的做法。
这里且不讨论中国究竟持有多少外汇储备合适,持上述意见者至少忽视了宏观调控目标之间冲突与协调的问题。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前三者属于经济对内均衡目标,国际收支平衡属于对外均衡目标。理论上讲,当一国经济内外均衡时,上述四个目标则都达到最优状态。但现实世界中,均衡是相对的、不均衡是绝对的。在不同阶段,上述目标反映的问题不同,解决起来不可能同时兼顾,只能抓主要矛盾。
目前我国就面临一种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局面。在国际收支连年较大顺差、国内市场外汇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不收购外汇,增加外汇储备,则只有让人民币汇率较快升值。但人民币大幅升值很可能对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造成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到就业。由于增加就业是国家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国际收支平衡目标势必要让位于充分就业目标。因此,“储备增加、汇率稳定”虽不是最优却是可行的政策组合。换句话讲,外汇储备激增不是目标而是结果,不是主观想不增加就可以不增加的。
如何化解储备激增问题
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外汇储备充足,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但是,外汇储备持续较快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制约货币政策操作、加剧经济结构失衡、激化国际贸易摩擦,等等。因此,这也是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需要采取措施。对此,一般人们想到的是增加进口、减少出口、扩大资本输出、减少资本流入等。这些政策在理论上是可行的,现实中却受到各种条件限制。
现阶段增加进口不仅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有助于引进人才和管理经验。但是,增加进口不能靠行政指令,应由市场自主选择。过分鼓励出口的做法要调整,不计成本地出口也必须改变,但如果采取特别的措施来限制出口,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况且,在国内储蓄大于投资的总趋势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还存在进口了卖给谁、不出口又能卖给谁的问题。也就是说,经常项目不是想逆差就能够逆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