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为什么"有些干部再大的'风险'也敢冒"


       
   文章作者:马国川
 
        日前,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基层考察时说,有个别干部,喜欢测算破解风险的“投入产出比”,对自己个人有利、对小团体有利的,再大的“风险”也敢冒;自己捞不到什么好处的就消极退缩。(11月7日《人民日报》)

  卢展工所指出的,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那么,身为国家工作人员,明知违法,为什么一些人就敢于“冒险”呢?从一些案例来分析,那些为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再大的‘风险’也敢冒”的人,具有典型的赌徒心理。因此,当我们追问为什么“有些干部再大的‘风险’也敢冒”时,就应该追问为什么他们会产生“赌徒心理”?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腐败也有一个成本与收益的比较问题。假如成本大于收益,人们就会望而却步。相反,当腐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个别官员就会在利欲的驱使下,铤而走险。腐败的收益就是官员能够得到的好处,成本则是被发现后所受到的惩罚。因为能否受到应有的惩罚首先取决于是否被发现,因此腐败的成本主要表现在被发现的几率上。被发现的几率越小,腐败的成本也就越小。

  那些“再大的‘风险’也敢冒”的干部之所以敢胆大妄为,与受到的监督少及被发现的几率小有极大关系。有公共权力运行的地方,似乎就不能完全杜绝腐败的丑闻。问题的差异在于,在一个监督制度、法律制度完善的国家里,腐败被发现的几率大得多,成本高得多,因此发生的几率也就小得多。而那些监督制度、法律制度相对不完善的国家则恰恰相反。因此,要杜绝“有些干部再大的‘风险’也敢冒”的现象,既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更要加强对敢冒“风险”者的查处,真正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冒险”的成本远大于预期的收益,才能使他们不敢生非分之想,更不敢铤而走险。 
 
    来源:《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