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是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创办的电大建校二十周年,也是电大审视既往、谋划未来的重要一年。为此,由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组织编写、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了《电大人精神》一书,该书由“创业篇”、“创新篇”、“未来篇”三部分组成。笔者有幸参与了该书的编审工作,并因此而深受启发,更清楚地了解到电大“创业的艰辛”、“创新的胆识”与对“未来的憧憬”。但同时也注意到,有部分学校的办学路子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着传统的办学思路,背离了电大“开放办学”、“现代化”、“远距离”等重要特色和优势,结果使得“电大不电”、“远教不远”、“开放不开”的现象不但没有减弱与消除,相反在个别学校还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为此,怎样使市县电大真正树立起与电大本应具有的优势与特色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是电大今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拥有800多所市级电大(分校)、1600 多所县级电大(工作站)的全国电大系统来说,倘若市县电大背离了电大本应该坚持的发展方向,那么无论中央电大与省级电大办得再好,也将缺乏深厚与广泛的基础。
一、要认真学习与自觉实践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贯彻“多快好省”培养人才的思路
邓小平同志在思考“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时,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上开放大学的成功经验,于1978年4月22 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以求开辟出一条与传统面授为主的高等教育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新路子。在其后的1983年,又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确立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也为电大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很显然,小平同志倡导批准创办电大,是要求电大从开放性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出发,“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这既是电大的特色,也是电大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近二十年来,电大对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距离开放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关于创建电大的重要决策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符合世界蓬勃兴起的教育革新潮流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烙上了普通高校传统办学的痕迹,这在一些市县级电大表现得尤为突出。遵循小平同志创办电大的初衷,根据“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电大在审视既往的基础上,于黄山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放办学”与“现代化”两大命题,应该说,这是抓住了电大的本质所在。因为只有坚持开放办学,才能为广大既想学习、又无缘进入普通高校的求学者提供求学的机会,才能既多且快地培养人才,也才能适应国际上终身教育的发展潮流;只有抓好教育手段现代化,才能适应远程教育的需要,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效益的关系,真正做到“好省”;只有抓好这“两大命题”,才能符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面提倡的:“每所大学都应成为‘开放’大学,在空间上提供远距离学习的机会,在时间上提供不同的时候进行学习的机会。”为此,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同志在1997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申:“电大的改革和发展要切实抓好开放与教学现代化这两大命题。电大不要走普通高校的道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高度审视电大18年走过的道路,着力解决好电大现行办学、教学和教学管理中不尽符合开放和远距离教育规律的一些问题。”(《中国电大教育》97.4)但在这一次的组稿过程中,笔者发现,仍然有些学校将办学的重点放在校舍与传统的实验器材方面,关起门来大筑“象牙塔”,很少或者干脆没有在“开放办学”、“现代化”这两大命题上做文章,这对于电大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很不利的。中央电大之所以把“认真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列为1998年全国电大系统的重点工作之首项,现在看来,是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因此,对于广大市县电大的教职工特别是学校领导来说,有必要认真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将创建电大这一重要决策,放到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整个体系中去加以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决摒弃那些狭隘、封闭、陈旧的教育观念,确立面向新世纪的现代教育观念,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研究和解决电大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加快开放办学的步伐,更加充分地发挥现代远距离开放教育的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各类专门人才。
二、要努力钻研开放办学与远程教育理论,使电大向“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目标健康迈进
电大的基本特征或者说是本质特征应是开放和现代化,这既是电大固有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同时也是电大生存与发展的根基。通过近20年的办学实践,电大专职教师在政治、业务整体素质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专业面窄,教学思想方法陈旧,疏于远程教育理论学习和研究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同志在1997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告诫:“要注意电大经费的投资取向,不搞重复建设,不要像面授学校那样搞校园化,要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开放和远距离教育学习氛围和环境条件的营造上,如视听室、教材建设、计算机教室、电话答疑等。”(《中国电大教育》97.4)但遗憾的是,在一些市县电大,不分──其实也不怎么分得清何为电大的特色与优势,何为电大的发展方向,意识不到教育现代化绝不仅仅是“最好的房子”之类,简单地将教学现代化等同于建好校舍,购置设备、完善条件等方面,结果往往是“既缺经费却又浪费,既没钱又乱花钱”。在一些学校所出现的“一流的校舍,二流的设备,三流的教师,四流的思想”,就是最好的注脚。有学者甚至将其讥之为“大学的牌子,中学的管理,小学的水平”。
──中央电大对“注册视听生”试点明确要求,要“改革电大教学和教学管理模式,完善与开放办学相适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多种媒体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以及相应的对学生的支持服务系统,积累开放办学经验,为逐步推广创造条件。”但在一些市县电大,开放办学意识不强,对试点工作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足,有的仅仅将其视为扩大生源、维持生计的途径,仍采用传统的办学模式兴办“注册视听生”教育,穿新鞋,走老路,远距离、开放性正在不同程度地被传统学校的封闭办学形式所同化,多媒体教学优势有被面授取代的趋势,严重地限制了电大优势的发挥,阻碍着电大开放办学的发展,与办学的初衷背道而驰。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只能维持一时,而不能立足于长远。
以上所举,查其原因,正如周湘泉同志在《电大教师会下岗吗?》(《中国电大教育》98.7)一文中所评析的:“不少人不学教育新技术,不看远距离开放教育的新书刊,他们仍然迷恋于狭窄的专业书堆里,抄着陈旧的知识又口授于讲台,沿袭传统教育的管理方法管理电大、管理学生。”例如,有调查显示,78%的电大教师“很少看”《中国电大教育》,“对远距离理论缺乏学习和对远研工作不够重视”的综合评定率占52.35%,“受计划经济思想左右,开展工作首先等政策,要经费”的综合评定率占83.85%。为此,我们必须自觉学习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论,首先从思想观念上摆脱传统面授教育的影响,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电大的实际来进行建设,这样才有可能符合电大的发展目标,紧密为电大的教学服务。
三、要紧跟国际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与思想
展望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世界范围内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个领域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势必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提出有力的挑战。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并要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中央电大党委书记、副校长于云秀在为《电大人精神》一书撰写的代序中也提出,电大“唯有创新,才能发展”。对此,电大系统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理应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与思想,在各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造精神,使教育全面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教育观念方面,要紧跟国际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努力实现教育思想的以下几个转变: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的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转变。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必须紧跟学科动态,不断充实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概念。同时要大力推进对现行教材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抓紧设计和试验跨世纪的课程教材体系。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综合运用有利于鼓励创新的“诱导式”、“启发式”、“辩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鼓励学术自由探讨、标新立异的氛围和环境,激励进取和拔尖,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开拓新境,对同一问题多角度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质疑,不断发问,养成刨根问底的习惯,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材的矛盾,从而发现新东西,对一些广有争议的问题能形成自己的独到看法。
──在教学手段方面,首先要充分利用并进一步开发现有的多媒体技术手段,用好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电话和文字教材等媒体,加强教学媒体的一体化设计,着力提高其利用率;其次要积极研究开发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以及电视会议等交互式的远距离教育手段和技术,加快建立适应开放办学和远距离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同时,要借用教学现代化使学生个别化学习与教和学的双向式运作成为可能这一优势,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优质、完全的教学服务,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造精神。
──在师生关系方面,要把教学作为一种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成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即教师要完成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的角色转换,等等。
(发表于《天津电大学报》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