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 科学 人性


民主  科学  人性      

——纪念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既是一次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给我们的启迪就是:民主、科学、人性。

20世纪的中国有三大问题:一是社会制度的落后;二是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三是封建道德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五四运动以民主为大旗,反对专制政治。追求的目标是建立法国和美国式的民主政体。就是要是个人获得政治上经济上的人格独立。树立独立人格,是推行民主政治的前提。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力,一切信仰,惟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五四运动以科学为大旗,反对封建蒙昧主义。科学既包括科学技术,也包括科学方法。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说:“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科学之重要,并不亚于民主。五四时期科学思潮的历史意义,并不在于提供了多少具体的科学知识,而在于思维模式的转换。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核心和灵魂。纵观中国历史,科学精神真是少得可怜。

对人性的张扬也是五四运动的一大特点。五四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对传统封建道德对人性的压抑的尖锐批判,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五四运动追求个性解放,他们把个人的权力看得高于一切。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一卷上写到:“人间百行,皆以我为中心,此而丧失,他何足言?奴隶道德者,即丧失此中心,一切操行,系非义由己起,附属他人以为功过者也。自负为1916年之男女青年,其各奋斗以脱离此附属品之地位,以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

民主、科学、人性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民主是科学充分发展的前提。没有民主的科学,只可能是局部的科学,而没有整体的科学;或者只有科学的形,而无科学的实。民主提供自由,自由激发创造性,而创造性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动力。从历史上来看,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欧,封建专制制度对创造性的严重摧残和压抑,是阻碍科学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专制者宁可要技术,而不会要科学,因为科学精神是专制制度的死敌。

科学为民主提供基础条件。一是科学的发展为民主的发展提供新的生产力条件;二是科学的发展为民主的发展提供新的生产关系条件,如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人们之间的关系形式已不同于以往;三是科学的发展为民主的发展创造新的意识和观念。科学既是民主发展的理性约束,也是民主发展的强大动力。

不论是民主,还是科学,其最终落脚点都是人性。只有符合人性的民主才是好民主,只有符合人性的科学才是真科学。而在专制制度下,一方体现的是兽性的张狂,另一方则体现的是奴性的十足,而惟独缺乏人性。人性为民主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选择空间。人性既是民主和科学发展的起点,也是民主和科学发展的终点。

反思历史,回归现实,五四精神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民主形式。目前,在中国推进民主化的进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弱势群体应得到有效救助,应当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利益表达渠道。国家作为一个强者,应当与弱者结成有效的联盟,多为弱者着想;而不应强强联合,共同对付弱者。使弱者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护,这是民主的一个重要本质。

其次,应当以科学精神推进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程。目前,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其实质就是要以科学精神来指导发展。没有科学精神指导的发展,只能是盲目的发展,危险的发展。

再次,在改革和发展中应注重人性。不论是在宏观运行中,还是在微观运行中,都应体现人性要求。注重人性其实质就是要求以人为本。要不断进行体制和观念的创新。一方面要大力消除兽性和奴性;另一方面,我们应努力克服基于“物的依赖”而产生的野蛮性。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只有符合人性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

 

 

通信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e-mail:[email protected]

邮政编码:730070     

职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