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辉华 首发于白鲨在线http://rushang.cn/baisha
1、什么是和谐?
“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当前贫富矛盾成为社会最突出矛盾的背景下提出的。和谐就是贫富差距小一点吗?我看这只是表面现象,或者说政府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在我看来,真正的和谐应该定义为“均衡”,即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那么什么状态更容易趋于稳定?就是制衡的状态。所以,和谐就是制衡。一个失衡的社会,不可能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2、谁在制造不和谐?
我举双手赞成建设和谐社会,但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到底是谁在制造不和谐?
马克思说得很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制衡的、和谐的上层建筑出现,那么我们首先要发展一个制衡的、和谐的经济基础。试问,我们现在的经济基础是制衡的吗?全国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这20%的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不过10%,这有何和谐而言?再想想看,如果石油都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寡头手里,电信都操纵在中国网通、中国电信这样的垄断国企手中,我们民营经济哪一天才能真正成长为制约政府的力量?哪一天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500强?普通公民连办个企业都要行贿,哪里还谈得上参政议政、约束政府?民工要靠跳楼来拿取应有的血汗钱,你能指望他们对选举感兴趣?如果一个社会中连自身权利都要别人来维护,这个社会有何和谐而言?
市场经济已经搞了10多年,还说我们局限于计划经济的思维,这说得过去吗?8亿农民头脑中有计划经济的思维?还是工人头脑中有计划经济的思维?抑或经济学家们有计划经济的思维?真正有计划经济倾向的人,不是认识不到计划经济对社会福訨的弊端,而是既得利益使然。当芝加哥大学的两位著名经济学家Rajan和Zingales呼吁要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时,我想我们中国人一定要从官商勾结的联盟中拯救市场经济。
3、怎样建设和谐社会?
我从人大经济论坛制度版提供的一则背景资料说起。20世纪80年代之后,跨国公司纷纷把工厂搬到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他们一味压低成本,不关心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曾有媒体披露耐克公司在东南亚的工厂雇佣童工、强迫工人加班等,导致了大规模的抵制耐克活动。当前,很多跨国公司在把订单交给中国工厂生产之前,都要检查工厂的工人生存状况,主要是卫生、环保、社保、加班和最低工资制度。
中国的工人状况要外国人来保护,这绝对是中国的耻辱和政府的悲哀。
国外很多非政府组织(NGO)都是一些具有热情和理想的志愿者组成,这些NGO成长的宏观环境是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较好的市民社会的基础。再看工人维权,我想大家都知道现在政府最担心有组织行为,因此建立起具有独立维权地位的工会似乎在短期内不可实现。这两点困难,其实都是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允许非政府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在政府掌握了绝大多数资源的前提下,NGO的发展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尽管民间有需求,但是NGO的供给能力跟不上。因此,从根本上讲,如果没有一种力量迫使政府逐步将资源交给社会和市场,那么我不相信市民社会会在中国出现。一个稳定的、健康的市民社会,我认为就是和谐社会。如果和谐社会没有一个参照物,那么它就会沦为统治者案头的一个永远无法证伪的蓝图而已,好比Utopia。
换言之,我认为目前经济资源的分配不利于市民社会或和谐社会的形成。那么如何使资源禀赋的分配更趋合理呢?很简单,就是政府应该更少地干预经济,就是政府更多地从微观经济活动中退出来,就是政府的行为要有可预期的限制,就是国有企业要少、更少、再少。
我们谈依法治国,我们向往和谐社会,但是如果社会没有一种平衡的力量,各阶层之间缺乏一种基本的对话机会,而是到处充满了不对等博弈,谈何法治、和谐?!
2005年11月12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