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灵犀(11):真的想问问您
作者:周生伟前一段时间中国的神舟五号飞天确实让国人兴奋也一阵子,而第一个进入太空的杨利伟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据说“飞天”之后的“奔月”计划也早已进入中国的科技发展进程中。
在欢庆的当儿,也看了一些关于人类进入太空的故事。
第一个登陆月球的阿姆斯特朗说过的一句话,“我个人的一小步,是全人类的一大步。”伴随人类进入太空的脚步,也早已成为响彻全世界的名言,而这位阿姆斯特朗本人无疑也被载入人类的历史中。但是我们更多的人可能不知道,在美国的登月工程中,除他以外还有一位进入太空的人,他就是奥德伦。关于奥德伦还有如下的佚事呢:
话说登月成功后,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突然问奥德伦一个很特别的问题,“这次登月是由阿姆斯特朗先踏上月球的,他成为登月的第一人,你不觉得遗憾吗?”
这个问题问得确实令人尴尬,但是奥德伦却幽默地回答,“各位别忘记,回到地球的时候是我先出太空仓的,”他继续笑着说,“因此,我是由别的星球进入地球的第一人。”大家听到他的回答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奥德伦的回答既成人之美,又显示了自己个人的修养。
团队的成功就是个人的成功。一个人的能量再大,如果没有团队做后盾,那么他的成就就不会出来,或者根本没有成就,因此很多精明的企业经营者一直都在灌输团队精神。假如一个营销人员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如果没有你的上司的有力支持,和同事们的配合,那成功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个营销经理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建立在其业务人员以及公司对其业务的有力支持,如果把业绩据为己有,而把错误算到别人头上,这同样不是一个很好的管理者,遗憾的是现实世界里这样的管理者太多了。
我们在很多有问题的企业里,都会看到这样那样的“互相拆台”以及“争功露脸”的事。说到这里,真的想问问您:您每天都在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同事们的成就吗? (成文于2003/11/03)
商海灵犀(12):小企业看老板,大企业看文化
作者:周生伟
当松下电器公司八万员工,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全体起立,齐声朗诵公司的“七精神”,即“工业报国,光明正大,团结一致,奋斗向上,礼貌谦虚,顺应时势,感恩戴德”的时候;
当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永远推崇三个传统,即:坚持诚信, 注重业绩, 渴望变革。而韦尔奇以其超群的管理智慧最终变成通用公司的“英雄人物”(“企业文化”名词,最早应见于特雷斯.迪尔、阿伦.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的时候;
当阿里巴巴公司的走廊里挂满创业的激情图片,以及各种表达企业理念的标识与制作精美的图片文字的时候;
当“IBM意味着服务”作为蓝色巨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时候;
.......
我们无以不被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所感染!企业文化在这些企业里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其实任何成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而创建企业文化首先决定企业创立者与继承者的思想,并不断完善和固化下来。从此企业文化就成为这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与核心。健康的企业文化显示出了企业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综观世界上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能见证这一点。大企业在企业文化完善以后,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发展轨迹,此时企业创立者的影响相对就会变小,企业文化基本通过企业氛围表现出来。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世界上的企业群体中,更多的是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小企业,每个企业都同样需要发展,但是由于很多小企业处于创业之初,所以在企业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企业文化根本定型不了,或者处于成型之初的不稳定期,此时小企业的管理者一般自己全面管理企业的方方面面、与企业员工朝夕相处,由于制度不全或者一些制度很难实施,甚至出现个人的影响力就会大于制度的影响力的情况,因此管理普遍表现在随意性太大,因为老板的随意性,一个企业很快就毁掉了,看看我们身边,每天会发生多少这样的例子。如此小企业的企业价值观更多地是在老板个人身上体现出来。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一个结论,而这个结论可以变成我们与这些公司进行合作、交往、甚至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小企业看老板,大企业看文化”。 (原作于2003/09/27 )
商海灵犀(13):企业经营的“顿悟思维”
作者:周生伟
有人认为中国人重感性认识,而西方人重理性认识,我认为这有一定的道理。中国自战国时期逐步形成的儒家与道家思想是影响中国人思维的两大重要思想。虽然古人说过“道可道、非常道”的话,但是我们从儒家经典里体会到的是直接的人生说教,而在庄子的逍遥游里,我们体会的是一种浪漫的想象。无论哪一种,是庄子的逍遥游,还是孔子的论语春秋,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更多体会到的是一种直觉感受。
“顿悟”本是佛教的语言,就是说在心灵上不需要感性的体验就可以突发性地认为把握事物整体,而这种感受给人的总体上是一种大彻大悟的感性思维,我们就叫它“顿悟思维”。
顿悟思维一个直接的结果是感性超过理性。因此自中国古代开始中国的文学、哲学一直比较发达,但是中国的一些注重注重分析的数学、几何学、逻辑学等等都相较西方要落后许多。因为在西方,其思维的重心在理性区分,然后进行逻辑推断,而中国的思维重心在感性整合,然后顿悟生发。
中国人的这一思维偏向,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灵活运用权变策略,然而也导致在企业经营中过多搀杂感性色彩。而西方人因为注重理性分析,因此往往更注重数据与程序,这相对中国的企业经营思维会表现的生硬一些。(成文于2002年2月1日)
商海灵犀(14):“救火者”多了,并非好事
(成文于2004-03-28)
记得有一个国内著名的企业的企业经营者在评价自己的两位副手时,曾经说过其中的一位是“救火者”的角色。所谓“救火者”,应是企业危机管理人员,或者企业在政令不通畅时候的“疏通者”。
企业的危机管理有“事前危机管理”和“事后危机管理”两个部分,事前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事后危机管理是不可抗力或者意外发生时候,能够妥善及时地处理,以降低企业的损失。加强企业的危机管理,在企业界曾经大张旗鼓地宣扬过,但是目前很多企业把危机管理看成是企业危机发生以后,危机处理过程的管理,而忽视了危机管理一个重要目的,应是减少甚至消灭危机,也就是“事前危机管理”。
企业经营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突发事件,而由于不可抗力导致的事件总在少数。而更多的是企业管理不善所导致的。我们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已经火烧眉毛了,才想起来要去处理这些问题,所讲的快速响应也都是一些“堵漏”、“救火”的事情,从来不从企业的战略思想方法上去深入思考,而这样的管理者在企业里还被奉承为解决问题的“行家里手”,甚至俨然是企业里的“救世英雄”。
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医叫扁鹊有弟兄三人,他认为老大医术最高,察言观色就能判断病情,并治好病人,所以名声不及乡里;老二医术次之,等到疾病进入肌骨时候,才能判断病情并动手术,名声反而遍及州郡;而自己的医术最低,只能治疗已经病入膏盲的病人,反而被尊为神医。还记得有一句名言,“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幸福的。”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英雄,必然是经历了内忧外患的民族,象瑞士、挪威等国家,基本没有“英雄”一说,道理就在这里。
上面说的“神医”也好、“英雄”也好,其“产生机理”同样适用于商业。孙子兵法里有这样的话,“不战而屈人之兵,上至上者也”,这句话是完全适用于企业危机管理中的。因此,企业的“救火者”多了,并不是好事情。
商海灵犀(15):家富最怕出败子
作者:周生伟
曾经认为幸福人生的秘诀就是“在临死前把钱包里的最后一文钱花光”的巴西老牌花花公子若热.金莱,于2004年的3月5日在贫困交加中逝去,这位继承了老爹20亿美元财产、身高只有1.62米,却与好莱坞众多明星有染的富家子,在其晚年竟然穷困潦倒,住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一个棚户区里,靠失业救济金度日,即使这样,他后悔的只是“由于计算有误,提前把钱花光了。”
若热的父亲本来一贫如洗,靠白手起家,成为巴西最富有的家庭。在这样的富贵家庭中出生的若热,结交的尽是达官明媛,过得是纸醉金迷的生活,他自己的“雄伟抱负”竟然是“追到世界上所有的美女”,为了追求好莱坞美女梦露,他甚至一次要送百万美元的珠宝。不但若热如此,其子也是如此,1987年其子染爱滋病去世时,巴西媒体就评论说这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结果。
若热家族的宿命使人想起中国“富不过三代”的古话,财富的拥有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动过程,司马迁说过“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财富能够使富翁的子孙拥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条件,但同时也造就了纨绔子弟形成的土壤,创业虽难,但如果守成不好,财富也会如同过眼烟云一样转瞬即逝。
根据一份研究资料揭示,1950年—1990年之间,知名企业的寿命平均30年。1990年之后,知名企业的平均寿命预计不超过10—15年,有一大部分原因是企业的继承人把企业葬送掉了。《菜根谭》里说:“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生难植嘉苗矣。”俗语说“家富最怕出败子”,难怪世界上一些有名的企业家在培养与挑选继承人上煞费苦心。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把你所有的钱当做辛苦钱”当做祖训要求子孙后代牢记;李嘉诚曾让儿子到别的企业打工;卡耐基教育孩子“金钱代替不了感情”等等,都是这些商界名人的远见卓识。
现在有许多企业主,经过多年拼搏有了财富,然而却疏虞对子女的教育,甚至放纵子女去挥霍,这样的子女不但能都继承其事业是个问题,更有甚者最终子女走向邪路这样的例子也不可尽数,因此如何走出“富不过三代”的轮回,也是一个企业经营者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成文于2004-0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