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博客的期权能变现么?1


价值中国博客的期权能变现么?(一)

 

——价值中国盈利模式之我见

 

 

价值中国博客网站将开创网络经济又一先河。所谓“开河”,即水至之前河道之挖掘是也。其预后不外有三:一是河成水至,众人皆大欢喜;二是河成水不至,众人作鸟兽散;三是无论水至与不至,众人皆以掘土、烧钱为乐。

 

想必后二者非众人之所期所愿。

 

价值中国的“三个第一”无疑已占尽先机,胜人一筹。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价值中国应及早绘制完备、可行之盈利模式蓝图,一旦敲定,便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小调整可不断,大变化须慎之,直至功成名就钵满。

 

“为中国经济思考能否变成硬通货”的问题类似“青草能否变成饮料”,众人皆知,青草变成饮料的先决条件是须先经奶牛之口。

 

那么,为中国经济思考的期权变现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笔者以为,是对网络产品属性和基本盈利模式的清醒认识。

 

一、网络的两种属性和三种基本盈利模式

 

这是一个被多数网络经济研究者或多或少忽视的问题,但其恰恰是网络经济之本。网络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类产品只有两种属性,因此最多只有三种基本盈利模式。

 

信息类产品具有吸引大众注意力和满足特殊人群特殊需求两种属性。前者的具体表现是向大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后者的具体表现是向特殊人群提供特殊信息服务。以书报为例说明之。报纸和书籍都是以纸为介质的信息类产品。不少报纸的售价不足以冲抵成本,有的甚至免费赠阅。而书则不然,书的售价中,不仅包含成本而且包含利润。

 

报纸具有吸引大众注意力属性,以“二次销售”为其基本盈利模式(笔者称之为“二次销售盈利模式”)。所谓“二次销售”,即第一次销售通过发行从读者处取回成本,第二次销售则把读者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商,取回利润。书籍满足特殊人群的特殊信息需求,故只有一次销售的属性,笔者称之为“服务盈利模式”。信息类产品第三种基本盈利模式是以上二者兼而有之,典型表现是某些专业类报刊、杂志,既有专业性又有较大读者群,笔者称之为“混合盈利模式”。

 

网络所承载的是信息类产品,所以,两种属性和三种盈利模式表现也很明显。例如,中国四大门户网站由于承载的是大众新闻类信息,以二次销售盈利模式为特征;网龙则承载的是游戏类特殊产品,以服务盈利模式为特征。网龙可以不依赖广告而盈利,四大门户网站则不行,至少在初期不行(据报道,目前四大门户网站广告收入比重已下降,更多地向混合盈利模式靠拢)。

 

通常,由于网络所提供的大众信息只是大众在主流媒体之外的第二选择,故网络二次销售的特征往往只表现为“一次销售”——直接将大众注意力销售给广告主。但第一次销售并没有跳过,只是网络投资者为消费者埋单,表现为所谓的“烧钱”。

 

腾讯网站盈利模式为一曲线营销特例,然而十分成功:创造一种有别于电话的即时通讯方式——提供免费使用使之大众化——完成二次销售——实现消费方式的成瘾性——占据市场垄断性地位——转化为特殊服务,收取服务费(笔者现每月向腾讯付费2元)。腾讯盈利模式目前表现为混合盈利模式。

 

价值中国给出了网站的社会位置定位和承载物定位——“为中国经济思考”:(1)“为中国”,而不是为亚洲、为世界(2)“为中国经济”而不是为中国政治、中国军事、中国外交;(3)“思考”而不是报道。

 

这个定位无疑十分正确、精准。“中国经济”既关乎国家前途,也维系百姓冷暖,同时引世界属目。但是,从正确的大定位到网站盈利和博客期权变现,必有“惊险的一跃”(马克思语)。此跃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价值中国的正确战略选择:(1)是为大众,还是为分众抑或服务博客个体?(2)提供何种服务?(3)在服务内容、服务对象与埋单者间建立何种关联?

 

绕过基本的战略判断和选择而奢谈内容定位、作者定位、盈利通路定位(如“和作者联合出版创收”等),极易遁入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之歧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