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图书连载(六)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2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严峻考验。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材料3 从现实情况看,改革有待完善的重点领域大体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产权制度。二是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三是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使其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四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政府干预市场和介入经济活动的行为,使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五是加快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合理的社会公正调节机制。六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促进经济、政治和社会协调发展体制的形成,以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摘自:《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4日
材料4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任务还很艰巨。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切实解决好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2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什么材料1还说“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结合材料3说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3)结合材料4说明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应切实解决好哪些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

7.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请回答:如何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结合起来?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针对如果中国要解决台湾问题,某国就要用武力干预这一说法,朱镕基说,克林顿总统在普金斯大学演讲时说了一句话:“必须要实现海峡两岸由威胁转成对话这样一种转变。”朱镕基用英语说:“我觉得这句话应改两个字,使这句话成为‘必须要实现太平洋两岸由威胁转成对话这样一种转变’。”
——中新社北京电
材料2 尽管美国当前对台政策正在调整,但它难以改变美国目前政府的基本对台方针,即“一个中国”的原则政策。在保持海峡两岸稳定方面,中美两国尽管目的不同,但存在着有限的利益重叠,考虑到国家的整体利益,美国不会走极端,不会因台湾而根本牺牲中美关系的大局。美国为了台湾不惜与中国大陆全面开战的决心未下,“台湾牌”并不是那么好玩的。
——《北京青年报》
材料3 台湾领导人上台来,明里暗里搞“台独”,已经把台湾带入了危险的边缘。祖国大陆一再重申将继续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泽民主席的“八项主张”,并以最大的诚意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与此同时坚持反对“台独”、反对分裂。不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对话商谈就没有了基础,两岸关系不可能缓和、改善,只会蕴积新的冲突和危机。
——《人民日报》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如何理解朱镕基总理在演讲时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要实现“太平洋两岸由威胁转成对话”这样一种转变?

(2)分析材料2、3,结合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说明美国为什么不会走极端。

(3)结合材料,简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C 4.C 5.C 6.B 7.B 8.A 9.C 10.D 11.D 12.C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ABC 3.ABCD 4.ABC 5.ABCD 6.CD 7.BC 8.CD 9.ABC 10.ABCD
11.ABC 12.ABC 13.ABCD 14.ABCD 15.ABCD 16.ABC 17.ABCD 18.ABCD
19.ABCD 20.BCD 21.ABCD 22.ABCD 23.ABCD 24.ABC 25.ABC 26.AB
27.AB 28.AB 29.ABCD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1)
价值选择。所谓价值选择就是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客体所做的应然选择。价值形成过程表明,价值是主体在实践中选择的结果。由于人的需要以及客观事物的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人们的价值选择也是多样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价值选择,从而表现出价值取向,即价值观上的差异。人们的价值选择又不完全是主观任意的,它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功利、情感、道德、审美等主观性因素和社会历史条件等客观性因素,所以人的价值选择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内在统一。因此,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选择必然是在众多的价值取向中保持一种主流的价值导向,以引导价值选择的正确进行。
(2)价值实现。价值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它要通过价值的实现才得以完成,使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价值实现的过程实质上是从价值观的确立到价值实践完成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为基础,要求主体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要尽可能地做到对个人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的统一,增强个人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发扬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为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即价值实践是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
2.【答案要点】始终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及时修正和完善方案,使其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1)自然规律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自然界的内部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但要始终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及时修正和完善方案,使其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2)世界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恶化,人类生存受到威胁。
(3)我国政府解决人口和资源矛盾的思路主要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口的增大与资源和环保相协调。
3.【答案要点】所谓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现实性作为哲学范畴,不是孤立的、凝固地确认个别事实和现象的实际存在,而是对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着的客观事物、现象的综合。现实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它是过去“现实”发展的结果,又是引起将来的“现实”的原因、现实性体现着事物联系和发展纵横两方面的整体性质。
现实性和必然性相联系。现实之所以成为现实,是由它内部的深刻必然性决定的。在事物发展中只有必然的东西,才会或将会成为现实的。一个事物尚未出现时还不是现实的。但只要它合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迟早一定会变为现实。反之,一个事物当今还是现实的,但只要它丧失了继续存在的必然性,就迟早一定会变为不现实。由于必然性总要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因此在必然性变为现实性的过程中,都要受到偶然性的影响,也无法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干扰。它可能比较顺利地较早地变为现实,也可能因遇到较大的困难和曲折而较迟地变为现实。同时,现实的某些具体特点、细节、又受偶然性的影响。

4.【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与自然相互联系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不能离开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人类只能从自然中索取生活资料,自然界是人类活动改造的对象,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2)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
(3)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性与道德性,协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调整好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向,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的关系,以利于我们星球的繁荣和人类自身的发展。
(4)对待自然界的两种错误态度:①人们只强调改造自然,而不去保护它,结果是破坏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界报复了人类,造成了一些自然灾害,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②人们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从理论上看,这两种错误态度都没有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辩证关系;从实践上看,二者都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5.【答案要点】(1)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①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其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最根本的,这个矛盾只能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不断解决。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实际状况,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广度与深度。
②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
③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
(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时期的具体运用。
6.【答案要点】(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已经确立。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在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还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3)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7.【答案要点】(1)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由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所决定的。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联系在一起,按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在经济上的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这两种不同分配方式的结合。正是由于这两种分配方式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使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和市场经济的特征能够在个人分配领域得到体现,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畅发展。
(2)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收入分配上保证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都能得到回报,保证生产要素所有者有充分的动力把其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从这一意义上说,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直接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效率。
(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意味着个人收入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我国现阶段,相当一部分个人收入不仅来源于按劳分配,而且也来源于按生产要素分配。这表明,拥有这部分收入的人不仅是劳动者,同时也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在公有制企业中,个人收入主要来源于按劳分配,但也会有一部分来源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在非公有制企业中,个人收入主要来源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但也会有一部分来源于其他劳动收入。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意义在于:可以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动力;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
8.【答案要点】(1)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关键的问题。美国的干涉是造成台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要原因,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负有重要责任。所以,只有实现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由威胁转成对话,美国不干预中国内政,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才能更加顺利地实现。
(2)美国政府为控制台湾,不希望海峡两岸尽快实现和平统一,但在台湾问题上也不会铤而走险。这是因为:第一,中国是一个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世界事务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发言权;第二,中国拥有核武器。若美国以武力介入台湾问题,将会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第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和务实而灵活的政策,得到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3)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台湾人民是炎黄子孙的一部分,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是所有华人的共同愿望。
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对两岸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将大大有利于台湾地区的长期稳定与经济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台湾问题的解决将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发展;增强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