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煜辉

近年来在《经济研究》、《比较》、《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等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在国内外高级别学术会议报告论文多篇。经常为国内权威财经媒体《上证报》、《中证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撰写经济时评。主持和参与多项大型国家部委重点课题研究。曾组织开发基金管理公司、券商的风险管理和投资管理系统。

美国财政悬崖的推演


  美国的“财政悬崖”是指自2001年以来,美国多项减税和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在2012年底集中到期。按照现行法律,美国政府多项减税政策和刺激政策即将到期:包括2001年和2003年小布什减税政策、奥巴马于2011年启动的失业救助和降低工资税政策等,同时2011年国会超级委员会达成的“自动支出削减机制”启动,这一系列财政政策将于2013年1月集中到期终止或开始启动,增税和减支或使美国财政赤字水平呈现断崖式下跌,故称“财政悬崖”。

  将“悬崖”变成“缓坡”,但紧财政已明确…

Read more

中国经济政策组合谋变 紧财政宽货币可能性上升


  政治局会议观感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3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继续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我们的看法是,会议有两个突出的方面。其一,加强地产调控,是否意味着5月…

Read more

2013年紧财政宽货币


  2013年中国经济将实施何种政策组合,颇令人关注,这会在下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给出答案。市场各界关注2013年经济增长的目标,是因为这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

  长期来看,改革能改变和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通过资源重新配置,要素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改进后,可以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

  但是在短期内,改革与增长经常处于矛盾状态。因为中国经济的短期增长动能需要依靠政府经济活动扩张,这会对私人部门产生挤出效应,导致效率下降。以往每每遭遇经济下行时,结构性改革的宏观政策时常被迫停止,进行一些妥协性调整。

  从某…

Read more

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应进一步扩大


  今年9-10月期间,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明显升值,但同时国内人民币流动性呈现紧张态势,央行频频进行天量逆回购释放流动性来稳定资金价格。

  即期汇率强势与人民币流动性趋紧并存是过去十年中未曾见到过的。过去都是明显升值压力中资金大量流入,中央银行需要竭力发行央票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流动性。然而现在反过来了,央行还要逆回购释放流动性。

  按常理,如果市场结汇需求上升,只要央行适时结汇(入市买入美元),人民币流动性可以不那么紧张,结汇本身就是释放流动性的过程。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的产生,是通过企业和居民向商业银行售汇,商业银行进而向央行售汇完成的。

  如果在此过程中,…

Read more

一个可能的场景


  8月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进入典型的总需求衰退状态。

  这一进程按自身规律层层演进。它反映了经济自然出清、自我调整的过程。

  第一阶段,往往是PPI加速下行,企业面对需求萎缩需降价才能出货,正常的传递逻辑就是,盈利进一步下降,投资下降,就业下降,收入下降。

  此时衰退进入第二阶段,传递到家庭,由于失业和降薪导致家庭减少不必要开支,消费和服务业受到明显影响。

  进入第三阶段之后,危机的形态开始显现。由于资本回报率及其预期恶化,家庭的流动性需求上升和企业去杠杆会导致抛弃非核心资产,资产/抵押物价格会出现大面积大幅度的跳水,信用/债务链条开始断裂,银行遭受重创,…

Read more

打造证券市场改革的顶层设计


  中国证券市场二十余年跌宕起伏,其制度缺陷绝非小修小补可以弥合,改革不仅需要面对来自既得利益的压力,还需要忍受阵痛期对市场带来的冲击。如何选择路径与取舍得失,也正在考验着改革者的决心与智慧。

  股票发行制度改革难在“内核”不健全

  中国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艰难,虽有制度造成的股票市场的供给短缺和询价制的技术性缺陷,但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则在于,A股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一个散户市场,蕴含着信托责任的股票经纪商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应是培养券商承担起信托责任,给予券商自由配售权;同时促进养老金等各类长期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建立起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Read more

弹性版的QE3及对中国的影响


  弹性版的QE

  这是一个弹性版的量化宽松计划。不同于QE1和QE2,它只公布了每月要采购400亿美元MBS,但没有公布计划执行的时间区间和采购的总规模。

  所以你既可以理解为可多可少,可长可短,便于美联储应对反对派的批评。

  也可以理解为伯南克的决心,无上限买债,直至经济出现理想的就业复苏才会收手。

  至少目前,市场投资者更愿意从第二个角度来理解,短期的亢奋在风险资产市场中显现无疑。

  2008年9月美联储的资产为9000亿美元,而经过4年两轮QE(共计2.35万美元)的扩表,今天美联储的表已经扩展至2.82万亿美元,杠杆为50.7倍。但大部分释放…

Read more

中国经济的逻辑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概括近八年来的中国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财政的扩张。展望下一步经济走势,若财政与货币政策调整得当,中国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较大。

  财政扩张的逻辑

  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主线是:土地供给是中国投资形成的最重要的基础性条件,类似于地方政府的资本金。从严格意义上讲,地方政府实际上也是投资方,只不过它所得到的并非投资利润,而是财政收入、就业、GDP以及日后的政治晋升。

  财政的扩张,使得中国的宏观结构近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

  比较1994年至2002年与2003年至2010年两个时间段可以发现,最近八年,中国的…

Read more

宏观大拐点


  中国经济此次增长下行有别于以往,从供应面上讲,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中枢或已显著下移;从需求层面上讲,中国或正在经历一次“债务紧缩需求”的冲击。供给面和需求面中长期因素变化,正深刻改变着货币金融条件。

  供应面:潜在增长中枢下移

  从实证的观点推断,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供应面)已在发生变化。潜在经济增长的变化不可能是突变的,中国潜在增速的下降最早于2004年就已开始了。

  因为之后的每次经济下行,需求政策一刺激必然会发生一轮明显的通胀,说明总需求总是处于大于总供给的状态,这意味着供给方实际上在发生减速。从经济规律上理解,当所有要素的成本都在…

Read more

纠结中继续下行


  从7月份经济数据看,反映了典型的总需求继续收缩态势,7月工业同比增长9.2%,为2009年5月以来低点;零售同比增长13.1%,为2006年2月以来新低;投资同比增长20.4%,略低於预期。PPI通缩进一步加深至-2.9%,反映企业需要降价才能出清,一般正常的传递逻辑就是,盈利进一步下降,投资下降,就业下降,收入下降。

  由于生产流通领域通缩的发生和经济增长乏力,使得居民及企业部门债务实际融资利率显著高于GDP实际增速。

  两次降息后,全部贷款实际加权利息为9.95%,一般贷款实际加权利息为10.25%, 而2季度GDP实际水平或只有7%(2季度7.6%的经济增速可能有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