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山东老家济南「51」[散文]


 老家山东老家济南「51[散文]

 

 

 

老家山东老家济南「51[散文]

1. 荣成:是我的父亲之【籍贯】所在地,父亲的档案里面的【籍贯】一栏,就豁然写着【荣成】。现在我的手里就有一份我父亲的档案复印件,是1951年潍坊人民政府建档的干部档案。有人问道:你为啥手里有一份你父亲档案之复印件。我的回答:因为需要,我才拥有父亲的档案复印件。这一份干部档案是从父亲工作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批准而复印而来的。关于荣成,我写过【公安里旧事】,我写过【寻山所.源流.二0一八】。这两本书,都发表在【价值中国】.黄盟专栏。谨此说明。荣成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我们黄家历史的足迹。荣成是父亲的老家。但是,我并不认为荣成是我的老家,我认为济南是我的老家。从我这一辈人开始,我们家人的籍贯一栏,就应当填写:【济南】。因为我们一直在济南生活,今后还要一直在济南生活。

2. 荣成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荣成海岸线长500公里。桑沟湾,荣成的纯净的大海湾。

3. 荣成陆地面积1526平方公里,辖12个镇、10个街道,826个行政村,人口为71人。新石器时代,荣成就有人类聚居。西汉始置不夜县,属东莱郡。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先后两次来荣筑桥立祠观海祀日荣成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成山头法华院两处国家4A级景区。荣成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1.2%,空气优良天数100%。

我的老家的村子:寻山所。他现在的名字:寻山街道。村子的前海沿一片土地,前几年被一个某地的一个理工大学占据修建一片宿舍楼,一片好风水被破掉。现在,不愿意看到这个景象。进村的石碑上,镌刻寻山所的历史。村碑写到:【“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在寻山之南设所,名寻山所。黄、樊、张、席、齐等姓指挥官在此镇守,其后裔繁衍生息定居成村,故以命名寻山所。”】。村碑里面所写的【黄】姓将军,就是我们黄家的前辈。

4.道光《荣成县志》载:“寻山所地五十八顷二十七亩五分。”清时一顷地等于一百亩,也就是说,寻山所当年的土地达5827.5亩。

寻山所当年很有规模,屯田农业兴旺,军地人员凑集,商业繁荣,曾设立了大集围绕寻山所,周围有四座寺庙创立卫所除倭患卫所制度,是明朝最主要的军事制度

5.为了防御倭寇,明初在境内沿海建立卫所,创立“亦兵亦农”的海防体系。荣成是东陲边境,离日本很近明代境内倭寇猖獗,一度盘踞在俚岛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南倭岛、中倭岛、北倭岛三个村名,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留下的印记。严重的倭患,扰乱了沿海社会稳定,威胁到朝廷的统治。为消除倭患,巩固海防,明政府先后设置卫、所、墩、堡、寨军事体系,抵御倭寇。

6.建于沿海山顶或高岗,俗称“烟墩”。遇到敌情,夜晚举火,白天放烟,俗称“狼烟”,以向邻墩报警,墩墩相传,报之卫所。境内烟墩之数若以寨记,大致每寨2至3个,约五里一墩,由2至3人昼夜把守。

7.建在官道旁的驿站,用以传递上下级信息。布局大致十里一堠堡。有简单房舍,可以食宿换马

8.寨,是以土、石、砖等垒筑而成,具有侦察敌情、护卫军民屯田、保障军民居住的封闭性防御功能,特点是防御与居住一体化。明朝荣成卫所寨墩堡示意图

9.明末清初,荣成境内设置成山、靖海两卫宁津、寻山两所,赤山巡检司。荣成构成了连通南北,遥相呼应的千里海防体系,严密的军事屏障阻击了倭寇入侵,逐步消灭了倭患,保障了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10.屯田制,明初为保证军饷供应,卫所实行屯田自养。 军户由官府供给土地、耕牛、农具和种子等生产资料,进行屯田。屯田收入为军饷主要来源。屯田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朝廷军事上的巨大开支,保证了军队自给,有利于开垦荒地,明初对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1.寻山小学。几百年前,就有这样一所【寻山小学】。我的父亲和他的五个战友,都在寻山小学读过书。父亲和战友,在这所小学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以至于走上跟共产党走,参加革命队伍的一条道路。父亲和战友们,后来都在八路军【荣成独立营】,做了一名革命战士。为证明【寻山小学】之悠久历史,笔者将:

民国初年荣成县视学陈老先生为寻山所完小撰写的碑文抄录于下:

    【有城岿然踞山巅、瞰东海者,寻山所也。明洪武间特设指挥驻之,以重海防;数百年来城垣颓败,其北门有古庙,东偏茅屋数椽,半倾圯矣。民国初元,创设初等小学于此,卑湫狭隘,学者病之。乙卯春,学董樊□年及王瀛海、杨振东等,力排群议,提庙产建筑新校。乃于旧校之东,拓地数丈,亲操版筑,造屋四楹,经营者数十日,需费者七百缗。栋宇崇宏,窗牗开敞,东望黄海,气象万千,凡鱼龙奇形,烟云□态,隐若纳诸几案间。校之北有平台,相传为屯军瞭望处,以锄以治,辟为操场。登场一望,海天缥缈,遥与日韩相对,□令人愀然起兴亡之观。余于是年秋视学至此,低徊久之,不能去也。呜呼,樊君之功为不可没矣。盖尝即其意推之,岂不以日处斗室,则见闻不出乡井,及置之鹅湖、鹿洞,有大厦高阁以适其体,有海市蜃楼以博其趣,有强邻孱国以警其心,则学业日益进,志气日益高,幸而所学有成,树功家国,俾吾海滨数千里不至染为异色,岂不甚盛?即不然,或为士为农为工为商,亦能本其所学,为个人谋生活,为国家保利权。则斯校之设,与寻山所之固国防者,其功又何多让?乃或者目为外教而斥之,庸讵知学校制度代有变迁,辟雍、頖宫尚矣,闾塾、州序、党庠,宁非小学之遗蜕乎?况前之所学,已非复古之所学,古之所学,岂尽合今之所学?然而重道德,讲实用,经国家,无古今中外,一也。彼悠悠者何足道哉?余既嘉樊君之志,为述其建筑颠末,并将余之所欲言者,告诸乡人云。

 

中华民国四年十二月县视学陈德曾记。】

【荣成寻山所民国初年村小学建校时立的碑

——《新建寻山所校舍记》】

 

12. 荣成:一个风光宜人的地方,一个靠近海洋的地方,一个让我们记忆终生的地方。

【待续】

黄盟原创。

202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