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周臣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周臣

 

有视频的本文

 

【编者按】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首先是文化、思想(文学),然后才是艺术(技艺)。中国书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的文化蕴藉又远在绘画之外,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习近平总书记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又讲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文化可以渗透到一个人的心里,渗透到一个人的血液里,是深层次的,是不容易改变的。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当前,无论是中国画展览,艺术市场上,还是书画课堂等等,能够见到的中国画,基本是没有题画诗的“白板”。当下不少画家以西方绘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参照,以此倡导所谓融合中西绘画以加强“视觉冲击”和写实效果。其结果造成了中国画的发展不但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也一度出现了极其萧条的现象,在这种外来文化意识决定下会将中国画引入末路;因此,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尤其是当前中国处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观念,“诗情画意”应该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大趋势。顾绍骅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面对当前美术界的西化现状,提出中国画的发展必须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中国画最大特点是思想性,人格艺术,养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即:中国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印”等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在弘扬民族文化这个事上,我们都应该做铮铮铁骨的好汉,不能卑躬屈膝!生存世界上,得有思想,负责任,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没有文化是不行的!”“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经过数十载的探求,主张应该从《中国画评价标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1031/13/3642803_943375204.shtml 入手,彻底改变中国画“西风东渐”,甚至是全盘西化的现状!(人民网强国论坛积极支持《中国画审美标准》)为此,我撰写了《以古为证 汲取精粹 发展创新 面向未来》等等论文来阐述------。

历史上中国画审美、品评标准的发展沿袭考:顾恺之 《女史箴图》箴文,卷末的 “顾恺之”名款,梁元帝 萧绎《职贡图》为例:“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其山川、风俗、历史及历代交往情况、纳贡物品等”从此开创书法与绘画一体“中国画题跋”的样式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的萌芽。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画家云集、各有特色,可谓是光耀璀璨。两宋时期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还有80%的说法,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早于西方绘画“文艺复兴”的十四~十六世纪,大几百年。)宋徽宗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可否认的,有“书画皇帝”和“丹青皇帝”的称号。亲创粗笔水墨花鸟,更加主流和严谨,特别是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这样的形式犹如“声光电+SanDisk效果”的电影,其艺术效果好;若是缺少题画诗,就像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或,“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难以表达作品中的思想、情怀!),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明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逐渐稳定,绘画艺术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呈现出流派纷繁、各成体系、百花齐放和各画科全面发展的局面。总的说来,元四家的影响在初期犹存,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期以后,以吴门各家为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文化典故成为绘画内容,以谢环、王绂、李在、仇英等为代表;《杏园雅集图》明·谢环,《山亭文会图》明 王绂,《琴高乘鲤图》《圯上授书图》明 李在,《松下论道图》明 仇英等等。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得到传承!如王履、郭诩、沈周、文徵明、唐寅等等,诗书画样样精到;如《琵琶行图》明 郭诩,《庐山高图》明·沈周,《雪山行旅图轴》明 文徵明,《落霞孤鹜》明 唐寅等等。

周臣(1460–1535),字舜卿,号东村,中国明代著名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他生活在成化至嘉靖年间。生年不详,卒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擅长画人物和山水,画法严整工细。擅长画人物和山水,画法严整工细。周臣山水师承陈暹。曾刻苦临摹李成、郭熙、李唐、马远等作品,其主要取法于李唐派系。画山石坚凝,章法严谨,用笔纯熟。曾与戴进并驱,则互有所长。人物画也非常出色,古貌奇姿,绵密萧散,各极意态。他有两个学生特别著名,一个唐寅,另一个仇英。唐寅、仇英青出于蓝,风格上极为接近,但当时名气已超过老师。周臣曾叹曰:“但少唐生三千卷书耳。”但在“诗情画意”已成为绘画主流时,其作品亦如此诗意。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周臣代表作《柴门送别图》 ,描绘一文人携琴访友后,主客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明月早已挂在高空,船工也已在船头熟睡,直至客人快要上船了,他还未酲来,说明主客送别时间之长,友谊之深,这其中也融含周臣画体的“院体画”与“文人画”的相融之处。此画为唐代杜甫的《南邻》诗意画。原诗: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译文: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欣赏】《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幽亭客至图》明 周臣

画上题诗: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东村周臣   周臣曾叹曰:“但少唐生三千卷书耳。”作为职业画家的周臣虽因谋生之需而读书偏少,不及饱学诗文之人那般内蕴深厚。然以画艺本身而言,周臣、唐寅师生二人的水平难分高下。此幅《幽亭客至图》就是山水完美佳作,展现出画家高超的艺术功力与绘画水平。

此《幽亭客至图》为挂轴,绢本设色。此图描绘山斋主人待客来访的情景,布局严谨周密。山斋为全图的重心,它处于冈峦环抱、溪流萦绕、嘉木交阴的环境里,显得幽深隐蔽。一客曳杖正朝山门行来,不远处溪河桥上亦有来客,并有携琴僮仆相随,点出了“客至”的主题。隔溪对岸雾霭冉冉,远处峰峦巍峨层叠,流泉迂曲下注,境界深远壮阔,气势雄伟恢弘,近景山溪巨石,春花几树,山溪湍流有声,山崖巨石用小斧劈加渲染,多用于阴面,山石呈一定的亮度,使山川雄中寓秀,一派春机昂然的景象。整幅作品,构图清旷周密,自然得体。画家在全景式的构图中突出前景,着意表现春山、游骑、桃花、虬松,以用来点明题意。体现出取法北宋中原画派高远布局法的特征。作品题诗“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署款“东村周臣”,下钤“东邨”白文方印、“舜卿”朱文方印。

《辟纑图》明 周臣 绢本设色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全图所绘似为江南水乡夏末秋初之景。卷右起以巨石前后屏立,形成山间一隅,再以虬松、翠竹、杂木掩映,辅以一涧溪流,于其中安置茅屋数间。高大茂密树木之中的房舍里,一妇人正在辟(将分析练过的麻搓成线之意),身边有两个孩童在专心攻读;另有一侍女,在后面的房中劳作。从人物朴素的衣着、敞轩下部的墙面因局部脱落而斑驳不堪的状况来看,此图应是写寒门教子之意。由图中心的敞轩出来往左,溪流之上有一石板小桥相连接,越过溪水,一条小径出没于山石间,待绕出山石组成的曲径,即进入了一片“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的开阔之境。此处,画家以淡墨之笔轻松明快地勾画出的水纹似有风拂水面、轻波微漾之感,和石桥下奔流的溪水相呼应。卷末水中之石上,画有几株疏朗之树,与右景茂密之树木形成强烈对比,显得疏密有致、繁简得趣,加之远景着墨不多的丘陵远山,浓淡相间、远近错落,让全图又增加了一些旷达、空明之态。款下钤印一方。此图用笔纯熟,于严谨中尽现宽和安闲之势,应为周臣中期所作。卷尾画家自书:“辟纑图。姑苏周臣写。”款下钤印一方。此图用笔纯熟,于严谨中尽现宽和安闲之势,应为周臣中期所作。是时,画家画艺成熟,有心得于胸,故所作如明王穉登所评:“古面奇妆,有苍苍之色。”

  此卷的视觉效果前紧后松,构图极为巧妙合理。人物的描绘精致、生动,神态准确、传神。山石用小斧劈皴,笔法严整坚凝,以色墨之浓淡分石之阴阳向背。石上杂以重色点苔突显苍润之色,用笔规整严谨中有纵横大胆之气象。屋舍敞轩亦点染、刻画得细致入微、笔笔清楚。松、竹等树木则用双钩夹叶法为之,笔意纯熟工致,以如屈铁之笔双钩出树干和枝叶,再以浓淡不同之色墨分层点染出树叶的前后层次,淡墨淡而有清韵、浓色重而显古厚,浓淡交相辉映,笔墨色彩极尽浑厚苍润之势,葱郁繁茂、幽静超然之气充溢满纸。水边劲健有力的几笔竹草,让画面更添精神。全图的敷色也非常雅致,于清丽中见沉稳。而对潺潺流水与平波微澜的不同手法的勾描更展示出画家不凡的表现能力。这些特点体现出周臣对南宋院体李唐、刘松年一系山水技法的谙熟和他自己深厚的绘画功力。

《渔乐图卷》明 周臣  纸本设色 32×239cm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江南水乡渔民的生活场景。作者细腻地捕捉渔民们的各种动作,如扣鱼、撒网、垂钓、捞虾、织网等,刻画出渔民率真自然的神态,表现出他们淳朴的性情以及于生计中寻找乐趣的生活态度,刻画入微,生动明快。绘画技法上,人物勾写敷色,衣纹用钉头鼠尾描,水画波纹,山石施以湿墨渲染,笔法灵动纯熟,出自宋人写实的绘画风格。

本幅作者款署 :“东村周臣。”钤 “继”白文方印。王昶题跋:“清浦王昶藏于珠街里第晴翠楼,楼名盖钱塘山舟侍讲所书。”钤“述”“庵”联珠朱文印。引首文彭隶书“江乡渔乐”,钤 “文彭之印”朱文方印、“且快斋”白文方印。尾纸文彭草书录五代李珣《渔歌子》词,并跋:“右渔歌子四首,不知何人所客命书,漫录一道。三桥文彭。”钤“文寿承氏”白文方印、“文彭之印”朱文方印。鉴藏印有“阳邑曹步郇鉴定印”白文长方印、“雨楼珍玩”白文方印、“贞和堂珍玩”朱文方印、“史西眉鉴赏图书”白文方印、“古香阁印”白文方印等。

《渊明赏菊图》 卷 明 周臣  26x128厘米 

此图所绘:大千世界、野旷人稀,秋高气爽、红叶争芳,松荫茅庐、山云环绕,陶令信步、心旷神怡,童子抱菊、呼唤先生,正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有陶渊明对菊情有独钟,“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菊花便成了不慕名利、志存隐逸的象征。人们吟其色,颂其姿,咏志抒怀,纷纷赞美菊花天姿高洁、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东晋诗人陶渊明隐居田园,酷爱菊花。每当秋季来临,他家门前的山坡上到处绽开野菊,竞艳争芳。他时常踏露采菊,和酒而饮,对菊而歌,写下许多咏菊的诗篇。“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流芳千古的诗句,描述了他忘情于世事、悠然而自得的淡泊与闲适。其实,最早赞颂菊之高洁的,并非陶公。早在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就曾写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这样的诗句。但自陶渊明之后,菊花才被更为广泛地人格化,成为了天生傲骨的精神象征,同时也成了历代画家笔下经常出现的绘画题材。

  据现代著名作家和盆景专家周瘦鹃所考,陶渊明是历史上第一个爱菊成癖的诗人,他所爱的菊花,是一种名叫“九华菊”的品种,“白瓣黄心,花头极大,有阔达二寸四五分的。花有清香,枝叶疏散,九月半才开放。陶诗中曾有九华这个名称,而现在似乎已断了种,即使尚有此种,也许名称却已改变了。”

《春泉小隐图》明 周臣  手卷  纸本设色 26.5x85.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东村周臣为春泉裴居写意。 钤印:静远斋

    此图为别号图,是周臣为一位裴姓,号春泉的文人所作。画面起首以裴君的草堂为中心展开,草堂轩敞明亮,陈设简洁,堂外古松盘曲。主人正伏案假寐,堂外一童子持帚清扫,体现出闲雅出尘之趣。其后,板桥连岸,春水潺湲,远处青山逶迤,平湖无涯。中国画中往往绘文人隐士昼眠以示对外界的漠不关心,暗示他们与作官者有不同的享受,宣扬自我解脱、自我慰籍的处世哲学。画家巧妙地突出近景的板桥流水,以示“春泉”之意,又以假寐表示“小隐”,点明主题。

  此件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南宋的“院体”画传统,构图洗练紧凑,状物准确生动,人物线条细劲流畅,情态传神。树石用笔刚劲峭利,多为小斧劈皴,墨色浓重而清润,显示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

《春山游骑图》明 周臣  绢本淡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的是风和日丽的春天里,游骑行旅的景致。春山叠翠,小桥流水,主仆一行三人正在过桥,近景山溪岸边,春花几树,山溪湍流有声,山崖巨石用小斧劈加渲染,多用于阴面,山石呈一定的亮度,使山川雄中寓秀。山上苍松浓郁,遒劲多姿。舍后绿树成荫,一派春机昂然的景象。整幅作品,构图清旷周密,自然得体。画家在全景式的构图中突出前景,着意表现春山、游骑、桃花、虬松,以用来点明题意。其他衬景则比较简略。

    此作系传统的春游、山行题材,笔法清秀,融合了北宋李成、郭熙及南宋李唐、刘松年画法,山石用小斧劈皴,人物用细线淡色,别具新意。该图为周臣山水画的代表之作。款署“东村周臣”,钤“东村”一印。

周臣传世的花鸟画不多,但水平之高令人赞叹。《寒鸦月夜图》,用笔劲健,与明代林良画风相仿,但比林良用笔更精练、浑厚;用墨清润、画风洒脱、格调秀逸,受徐渭绘画影响很大,但又与徐渭狂躁、恣肆的画风不同。唐代诗人李白在《秋风词》中写道:“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读后有一种凄凉、孤苦的感 觉。那寒楚的秋月与栖息于树上的寒鸦,不禁让人联想起周臣的《寒鸦月夜图》。通过《秋风词》体味《寒鸦月夜图》,更能让人体会到画境的悲凉、感伤与孤寂。

   自南齐谢赫提出“六法”论后,画之意韵的高下皆由此评判。从“气韵生动”上看,此画绘枯木与寒鸦,意境凄凉,用墨浓厚,张力十足。寒鸦在浓重的笔墨下显得饱满、真实;极尽沧桑的古木描绘得精致传神,给观者以强烈的感染力,“气韵”不可谓不生动。从“经营位置”上看,构图极具匠心,“S”形的枯树形成优美的曲线。光秃秃的枝头上稀疏地停着几只寒鸦,有的在枝头休憩,有的回首看从远处飞来的同伴,姿态各异。画面左侧的一轮寒月,与右侧那只飞来的寒鸦形成一条对角线。寒月、寒鸦为画面增添了凄楚感。作品意境深远,绝妙至极。从“骨法用笔”上看,枯木以枯笔、浓墨画出,干粗枝繁,苍老挺拔;树木由左下方向上弯曲伸展,盘根错节,不着一叶;树梢呈蟹爪状,用笔古朴、苍劲,给人以沧桑之感。此作用笔干练爽利,墨迹酣畅淋漓,皴擦苍劲有力,正得“骨法用笔”之神韵。

   周臣对枯木、寒鸦、夜月的刻画独具匠心,烘托出强烈的寒意,一种凄冷、孤独、失意、无望、悲凉的气氛从画中溢出。这也许是作者对现实环境的感受,也许是他孤独、忐忑不安心情的写照。

 

顾绍骅于2022年3月4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