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书叫《郝家川调查》,该书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实例、数据,真实客观地反映了陕北延安子长市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党的领导下,干部群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一系列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
该书是延安市委组织部专题调研组集中半年时间,在郝家川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和体会。全书共分八个章节,以“解剖麻雀”的方法,对郝家川的基本情况、单户家庭观察、产业发展探索、生态宜居建设、村风村民演化、党建引领治理、村民生活状态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对该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对策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单户家庭观察调查是全书的一大亮点,郝家川共有218户、831人,调查组在近半年的调研中,深入到家家户户,跟村民交朋友、拉家常、谋发展,近距离观察了解村民的真实生活状态,走进村民的内心世界,切身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百味人生。通过对每家每户的深入了解,发现他们的发展潜力和目前存在的问题。郝家川历史悠久,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调研中发现,全村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8人,其中郝华华的儿子成为了全村第一个博士生。由于重视文化,全村村民整体文化素养提升,也给全村各个方面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产业发展探索是该书的又一亮点。1989年以前,传统农作物种植一直是郝家川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1999年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郝家川的经济发展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山地葡萄、淡水养鱼、优质桃、运输队、洗煤厂多种产业齐头并进。在党支部领导下,村民收入通过经济的成功转型,实现了由单一产业支撑向多种产业齐头并进转变——洗煤厂的引进标志着村里有了第二产业,运输队的成立标志着村里又增添了第三产业,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初见端倪。与此同时,村民郝风宁等人通过微信、快手等网络平台发布销售信息,推销自己的大棚葡萄等优质农特产,标志着村民的互联网销售意识初步形成。同时,郝家川充分利用土地流转、产业后整理,促进了特色产业的产量增加和质量提升,也彰显了制度红利和技术红利。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两千多元增加到2020年的13000元。
生态宜居建设无疑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书中对郝家川村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方面上进行的诸多探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该村通过生态农业转型、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等等,努力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为现实。调研肯定了郝家川在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方面成绩的同时,也如实指出,郝家川离“生态宜居”还有一些需要提升的方面,“宜居”问题依然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并在调研报告中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乡村治则百姓安,百姓安则国家稳。郝家川的变迁,彰显了“党建+民约”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的最大公约数。匡正社会风气、塑造乡风文明、重视道德建设,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也是又一大亮点。郝家川村在治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郝家川的党建引领治理,落在了为村民办实事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行动上。2017年,该村驻村第一书记从外地考察取经,在郝家川办起了互助幸福院,村里70周岁以上的村民每天可免费在幸福院吃两顿饭,并在幸福院读书看报、看电视、参与文体娱乐活动。翻修了红白喜事场地,成立了理事会。村支部书记郝风达先后获得“影响陕西时代人物”、“感动陕西时代最美人物”、“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郝家川也成为一个“千村示范、万村达标”的省级示范村。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基础。打好“党建牌”、通过“强堡垒”筑牢乡村发展根基,是乡村发展的核心;打好“特色牌”、通过“强产业”挖掘乡村发展潜力,是乡村发展的根本;打好“绿色牌”,通过“强生态”留住乡村发展人脉,是乡村发展最紧迫的任务。郝家川的经验告诉我们:党建引领、产业赋能、绿色加持、内涵提升,真正的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为探索黄土高原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可行模式。
《郝家川调查》采用白描记录的方法,以第三方的宏观视角,把现实情况采样取回,让从事农业农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教育医疗、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同志,看到调查报告后都能引发一些思考。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系统地回答了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能做什么”、“怎么去做”、“有何价值”的问题。
感谢党建读物出版社,能把这样的调研报告作为党建读物公开出版,感谢延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杜金根同志,能亲自谋划、组织这次调研活动并形成这样一份有分量、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此书的出版,有力强化党政干部将调查研究工作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的意识,值得广大党员干部一读。
文/忽培元
责编/雷建明 白军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