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中国股市迎来二十年大变局


  近期,中国证监会在加强市场监管上出招甚多、出手甚重。中国证券史上最严的金融监管风暴来了!

  中国股市迎二十年罕有之裂变!

  严格退市规定,7月8日*欣泰启动强制退市程序。

  收紧问询函紧箍咒,截至7月22日,今年已经有593家公司被列入监管问询系列。

  打击虚假重组,7月26日和27日两天时间里,有4家公司的并购重组申请被否。

  此外,还有遏制市场炒作热点题材、收紧借壳上市、打击内幕交易和信披违规等等,这可谓是中国证券市场史无前例的。

  首先来说下导致股市杠杆居高不下的推手之一,券商。

  史上最惨券商评级,58家遭下调

  7月15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2016年券商分类评级结果,参评证券公司遭遇大范围降级,95家有58家评级下滑,中信、海通、兴业、国信等多家老牌、上市券商均未能幸免。其“惨烈”程度可谓空前。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已明确表态,过去对于券商一直是呵护,现在是要严格的监管。中国股市去年的大动荡导致众多股民财富被血洗,和券商不顾一切加杠杆不无关系。监管层可以算是和券商们算了一次总账。

  此外,短短7月一个月内,就发布了众多新规,可谓前所未有。

  银行理财新规收紧理财限制

  7月27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下发至银行,这意味着自2014年12月以来搁置的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新规征求意见有望于近日重启。

  券商分析人士指出,银行理财资金监管新规将出,反映了监管层金融降杠杆的政策意图,也意味着监管层通过货币宽松主动引导短端资金利率的概率大幅下降。

  另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新规在多个方面收紧了对银行理财的限制,此举可能会对股市资金流入在短期内形成利空。

  保监表明立场,“野蛮人”好日子到头

  7月26日下午,中国保监会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公司股权信息披露有关事项的通知》的文件,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和提高审核工作透明度,规范保险公司筹建及股权变更行为。

  随着万科股权之争不断升级,过去几年来中国投资领域出现的“野蛮人”闯入保险公司,进而挟保险资金、通道资金闯入资本市场、到处举牌的狂欢,他们不断加杠杆,在资本市场上掀起波澜。加之信息披露不全,众多中小散户成了股权斗争的牺牲品。但现在,他们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好日子,即将走到尽头!

  资管“八条底线”正式登场,大幅降杠杆杀伤力最强!

  7月15日,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于7月18日正式实施。对资管产品杠杆率进行了严格控制,所有股票和混合类结构化产品杠杆上限一倍。

  要知道,2015年股市之所以出现异常波动,是因为以前杠杆倍数可以高达10倍,此次大幅降低杠杆正是为了防控风险。且有监管层官员表示,通道业务早晚要消亡,不是资产管理业务的重点。

  在资管“八条底线”加上6月17日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实施之际,新的风控指标,可谓是给通道业务下了紧箍咒,券商需为此计提的风险资本准备金是原来的2~3倍。

  可以说,监管层动作,已经让大家非常清晰的知道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症结所在。一针见血的采取了正确的措施,那就是严监管,重惩罚,降杠杆!

  这是中国股市的重大利好,对所有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大利好。但不要以为这会导致股市短期上涨,因为这是长期的制度化、体系化的利好,引导中国股市健康发展,让不法分子没有立足之地!(本文观点仅参考,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华尔街见闻、第一财经日报、证券日报、金融时报、天天说钱(ID:liuxb0929))

  任泽平:股市过度悲观已无必要将回归业绩和价值来源:方正证券

  在上半年经济短期企稳之后,下半年供给侧改革有望破冰,近期相关政策有加速迹象,这对下半年经济和资本市场将产生较大影响。7月26日政治局会议部署了下半年经济工作,对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证监会提出,不允许房地产企业通过再融资对流动资金进行补充,募集资金只能用于房地产建设而不能用于拿地和偿还银行贷款。

  1、上半年稳增长发力,下半年供给侧改革破冰。由于去年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政策主要着力点是稳增长,1季度放了4.61万亿信贷。一二季度经济增速均为6.7%,呈L型走势。在经济短期走稳、全年6.5%-7%目标有望完成之后,下半年可能政策着力点在供给侧改革。

  2、不搞强刺激。2015年12月18-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今年上半年稳增长发力对于稳定短期经济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比如大量货币投放、房价大涨、落后产能复产、杠杆率攀升等,增加了供给侧改革的困难。

  新华社发布当前经济形势系列述评之二称,“面对下行压力我们要稳住宏观政策,不能自乱阵脚再搞强刺激,否则功亏一篑、后患无穷。要迎难而上,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在去产能问题上,不能因为部分产品价格的一时回暖就动摇决心。要重点突破,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增强发展动力。要抓住根本,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要深化国有企业、金融、财税体制改革。”

  3、货币政策落入流动性陷阱,适度扩大总需求,下半年可能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财政部楼继伟部长表示,货币政策的边际效益在下降,要实施更多增长友好型的财政政策,有财政空间的国家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下半年可能更加重视财政政策作用。政治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措施,保证公共支出能力和力度,发挥财政资金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领域。预计下半年轨道交通、海绵城市、地下管网、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有望加强。

  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合理增长,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4、抑制资产泡沫,房市调控有望分化。政治局会议指出,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预计下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会分化,三四线继续去库存,对一二线房价大涨城市收紧房贷政策,比如深圳、上海、北京、合肥、厦门等,同时加强对国企拼地王现象的监管,土地市场有望降温。

  5、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下半年,装备制造、建筑工程、电力、钢铁、有色金属、航运、建材、旅游和航空服务等领域企业重组有望加快,提升行业集中度。大力化解过剩产能,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大力压缩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多措并举,确保完成今年化解过剩粗钢产能4500万吨左右、煤炭产能2.5亿吨以上的硬目标。

  6、供给侧改革可能是影响下半年大类资产的主要逻辑。大势研判关键是化繁为简、抓住主要逻辑。2016年商品和债市跷跷板,上半年商品价格涨,债市调整,6月以来商品价格调整,债市走出一波行情,我们在2季度市场争论滞涨还是通缩时判断3季度经济通胀下行,鲜明坚定看多债市,帮投资者把握住了这一波行情。展望未来,供给侧改革可能是影响下半年大类资产的重要逻辑。

  7、股市过度悲观已无必要,趋势性机会尚需耐心等待。未来结构性行情主导,从题材炒作向业绩为王和价值投资转换。未来对股市过度悲观已无必要,房市、股市、债市等大类资产中只有股市跌过了,货币超发背景下其他资产也都不便宜。未来股市可能继续维持存量博弈和区间震荡,但是会出现大的风格切换,从题材炒作向业绩为王和价值投资转换。随着银监会对理财资金去风险资产去杠杆、证监会加强监管从严并购重组强化退市等,题材炒作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股市开始正本清源,回归业绩和价值。随着资产回报率下降、长端债券收益率下降,股息率价值开始凸显。关注以汽车、家电、食品饮料、公用事业等为代表的消费股,以煤炭、钢铁、交运、建材、有色等为代表的低估值、受益供给侧改革的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