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说“可笑又可悲”,你们听见了吗


                                                                  政能亮

 

对上阳奉阴违,对下随意设绊,肆意游走于政府与市场之间,似乎不看着企业与公民蹒跚于“万里证途”,就不足以显示权力的尊严。这样的作为当然可笑、可悲。

 

“大家都应该认真看看这张表,真是让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悲!”在6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翻阅着手中的督查报告感叹道。总理所说的,是国务院督查组报告中所附的数张表格,其中列举了一家民营企业新建一个项目需要的90项行政审批事项,以及日常经营中需要的56项审批事项。

几次三番地讲,苦口婆心地劝,疾言厉色地批。结果呢?言者谆谆,听者邈邈。总有些部门不理会、不落实、不当真。政策规定取消“审批”,好,那就搞出一个“确认”环节,变相审批;中央要求取消“注册评估师”,那就取消“注册”俩字,考评估师。办法总比困难多,对策总比政策硬。于是,审批之乱,所在多多,甚至让总理都感到“可笑又可悲”了。

总理的直白表述令人动容。值此改革不断深化、民智日渐开化的时代,却仍有不少政府部门和官员,无视时代大势与民心所向,依然抱残守缺、攥紧权力不撒手,对上阳奉阴违,对下随意设绊,肆意游走于政府与市场之间,似乎不看着企业与公民蹒跚于“万里证途”,就不足以显示权力的尊严。这样的作为当然可笑、可悲。

这其中,权力惯性,以及与权力捆绑在一起的利益,驱使一些部门屡屡为经济运行设置障碍。特别是形形色色的前置审批,往往与权力寻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为什么明明中央明令取消某些审批事项,而到了地方,往往又改头换面、变相复活的根源所在。不是部门没有听见总理喊话,而是装作没听见、不愿听见罢了。

以总理例举的民营企业新建项目需要的90项审批而言,哪一项不需要打点勾兑?更不要说日常经营的56项审批了。不客气地说,前置的90项审批属于“一次性”赎买,而日常的56项则属于经常不断的侍奉了。这样的审批壁垒,除了加剧民企的负担,败坏社会的风气之外,并不能起到所谓的监管作用,其所昭示的仍是权力任性的典型症候。

纵观此前落马的官员,很多人的问题都出在政商之间的不清不楚上。而且,很多人也往往有着两张截然相反的脸孔。对利益关联者,不要说严格审批,就连国家法律法规都不放在眼里;反之,对于辖区内的其他企业,则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让企业奔走于审批的长路上,吃尽苦头。

此外,地方政府摆不正与市场的关系,不愿意简政放权,也与其根深蒂固的“本领恐慌”有关系,这不免让人感到可悲。很多时候,似乎除了直接干预微观经济,动辄用红头文件执政理事之外,已经鲜有办法和手段发展经济了。这种症状的直接表现就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以前审批林立,似乎秩序井然,一旦取消多项审批,则马上不知如何做事,甚至出现懒政、怠政等不作为情形。

这些部门及官员似乎不知道,正常的政府与市场应该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事无巨细,统统管起来,甚至直接干预微观经济,同时,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提供切实的服务,通过营造一视同仁的公平投资环境,促进市场的充分发育。走得过近,无论是粗暴干预,还是勾肩搭背,都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本届中央政府厉行改革,强力简政放权,克服政府过度干预微观经济的惯性,主要让市场来主导资源配置,以实现“好的发展”。为此,三年多来,国务院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18项,占原有审批事项的36%。这样的“成绩单”令人瞩目。但同时,政策到了下边出现的种种乱象,确实也令人担心。

特别是,在整体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政府理应以积极的作为、柔软的身段、周到的服务,充分发掘民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该取消的审批就要彻底取消,该给市场的权力就要完全放给市场!”这样,才能真正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民营经济贡献了60%以上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创造了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和80%左右的社会就业。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受到法律、政策之外的刁难。这种“可笑又可悲”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总理喊话,你们听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