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在“暴风的虚拟现实故事还能撑多久”的文章中提到过,并不认可资本过于炒作概念从而推高股价的现象,虽然IOT领域下的虚拟现实、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是大势所趋,在但红利来临之前,任何试水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与规律。
拿智能手表为例,一个现状是,去年基于Android的手表的全年销售都不及苹果Apple watch在美国一天的预订量,这其中还包括了口碑不错的Moto 360等,而事实上,苹果表的预订量也只有100万部,随着这几天到货后各家媒体的试用与评测,其未来能否创造出一个独立而赚钱的市场还并不好说。
如果连苹果还没搞定市场,那么到底一款泛IOT产品,或者通俗点叫智能娱乐设备如何跨越市场教育的鸿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呢?前两天京东推出了智能娱乐体验馆“JD SPACE”就在解决这个问题,其诉求是一方是面给潜在用户提供一个线下的智能硬件、视听影音、游戏互动的场地;另一方面是组织游戏比赛以及航拍飞机等专业产品体验会,这个由京东主导的O2O线下项目很大程度也补充了其在线上硬件众筹与销售业务。由此,楠哥觉得,以下三个要点是必须满足的。
1、市场刚需
首先要确定的是,这里的刚需是指用户的真正需求,而不是资本的需求,所以对于整个开放市场来说,想那么到底哪些产品是有刚需的呢?
就用户范围来说,类似手表,运动手环等具有功能性、并能取代原有非智能设备的产品肯定是用户量最大的,不过从去年获取的数据来看,整个销售量还相当有限,一方面产品本身的问题多,用户用不习惯;另一方面,市场上没有任何一家领头企业真正打开市场建立起标准,所以尽管用户有需求,但在鱼龙混杂的情境下要想突破并不容易。
而从使用频率的角度来看,类似血脂检测设备、儿童手环等细分化的产品反而拥有了一部分固定的用户群,虽然整体范围不大,但使用频率相当高,对于创业者来说,找准垂直的细分方向,有时候可能比做哪些大公司们都在布局的产品要更容易成功,今天从GMIC传出的消息称,腾讯也开始推出了自己的智能硬件开放平台“TOS ”,这对于小创业团队来说是好事,相当于用软件的优势来驱动硬件的增长。
在过去两年,谷歌眼镜也曾经在行业内掀起很大波澜,不过最近也遇到了不少变故,产品甚至有停滞的风险,这也说明售价与需求之间有个微妙临界值——一款大众有需求的产品一旦高过某个价格点,需求的相应就会直线下降,从这个角度看,苹果表从2000多到12万的阶梯型定价是在市场初期相当具有前瞻性的。
2、消费体验
与功能机转向智能机那一波换代不同,智能娱乐终端对于所有人都是新奇事物,所以相比与让用户直接在网上下单,线下体验是更为关键的环节,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是否买单。
在IOT物联网时代之前,包括数码电脑城、数码家电卖场、手机营业厅、手机品牌实体店都是掌控着促成消费的重要环节,而类似小米,荣耀每年举办的粉丝节也是希望让没体验过产品的年轻人通过接触试用,找到圈子来最终成为用户。
而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产品本来用的人就少,虽然评测与体验文章可以俯拾皆是,但专家体验,小白购买的现状下,真正让购买者去体验更加重要。所以在消费体验上就差了很多,上面提到的这个京东智能娱乐体验馆算是开了一个先河,它聚合了智能硬件和娱乐互动两大主要领域,涵盖健康监测、智能手环、智能家居、智能手表、智能娱乐等几类产品,如果这种形式在全国重点城市能逐一铺开的话,相信会对产业带来不小的示范效应。
3、内容增值
在楠哥看来,硬件产品本身是用户购买的重点考虑要素,但内容则直接决定了后续消费与长远发展,所以现在软硬一体化、生态圈、云的概念盛行,当然其中不乏忽悠的声音,但只有真正的把硬件和内容结合起来,才能持续发展。
目前产品中两者结合最好的无疑是iPhone,超过百万量级的APP给苹果所带来的收入比例在逐年增长,不少APP开发者也是会先行推出iOS版来测试用户接受度;在视频领域中,内容的二次消费更为常见,比如乐视与小米的同尺寸电视,当别人问起时我会首先推荐乐视,因为其视频轮播频道的独特体系的确更加贴近用户习惯,而小米则必须要从单一APP进入再到选片、播放等环节,这对目的性不强开电视随便看看的人来收并不方便。
在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中,内容增值也是难点之一,比如这两年火热的各种个手环产品,所能提供的功能基本都千篇一律,无非是走了多少步、睡了多长时间、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再加上个别产品本身质量不靠谱,所以据我观察,不少人买后戴了几天就丢弃在家了;而另外一个现状是,最近微信上线的“微信运动”的公众帐号吸引了大量我朋友圈的人,通过微信好友之间的比赛排名,相互点赞以及对行走步数冠军的个人页展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环类产品一直搞不定的问题,所以当微信要是出了手环或者手表,我想也并不意外。
Gartner发布研究报告显示,可穿戴设备将伴随个人计算装置与物联网一同增长,预期2020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5亿,物联网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00亿,从2015到2020这5年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窗口期,所以无论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型创业公司已经试图提前布局抢占第一批用户,不过在产品上市之前,还是应该在上文提到的需求、体验和内容这三点来自我对比下,如果都不满足,就的确该反思了。相信,更多的智能娱乐体验店会帮助消费者做出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