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亚当·斯密:自私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宋 圭 武
亚当·斯密认为,利己或自私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他认为,在市场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利己或自私的人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必然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并尽可能降低价格,最终导致公共福利增加。其实,利他或者道德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而利己或自私对经济增长的破坏力远大于建设力。实际存在的事实应是,在自私的基础上,经济只会达到局部均衡或短期均衡,但在利他的基础上,经济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全局均衡或长期均衡。
这里我们假设前提条件是自由竞争,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自私或利他两种情况下的经济均衡水平。
首先,从生产过程看,假设自私的人和利他的人同时生产。自私的人确实有可能出于利己的需要,会尽可能提高产品质量。但问题是,对于利他的人而言,他也会尽可能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利他的人对提高产品质量更具有自觉的特点,更具个人内在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利他的人必然要比自私的人生产的产品质量更可靠和更有保证,对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也必然更大。
其次,从销售过程看,假设自私的人和利他的人也同时进行销售。自私的人必然会根据市场需求曲线的特点来定价,其最终目的是追求个人销售收入的最大化。但自私的人所导致的个人销售收入的最大化,必然会对消费者利益造成一定侵蚀。在这种情况下,从社会整体角度看,最终导致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必然是低水平的。但对于利他者而言,他必然要公平制定价格,他追求的也必然是合理利润,而不会只考虑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必然是高水平的。
再次,从企业管理过程看,假设同时管理自私和利他两类人。自私的人显然需要管理层加强监督,需要制定防止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和各种败德行为的制度,其管理成本必然高。但对于利他者而言,由于自觉性高,必然对其监督成本就很低,甚至有时都不需要监督。同时,对于利他者而言,也没有必要化巨大成本来制定繁琐的各种规章制度。
第四,从信息披露过程看,自私的人也和利他的人不一样。自私的人必然会出于利己的需要,对披露的信息必然是不充分的。比如,一些厂家就可能会有意隐瞒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误导消费者。但对于利他者而言,他会尽可能充分披露信息,这有利于提高市场均衡水平。
第五,从经济外部性看,自私的人其经济行为必然会更少考虑外部性影响。比如对待污染,自私的人就会只顾考虑自家的经济收益,不考虑社会收益。但利他的人就不一样,其经济行为必然会考虑更多社会的影响。最终,若将外部性考虑进来,经济均衡的水平也必然是利他的情况要高于自私的情况。
第六,从社会管理角度看,社会若自私的人多,社会必然就机会主义泛滥,坑蒙拐骗也会盛行,社会交易成本和社会管理成本必然就高。但若社会利他的人多,社会风气自然就好,人们也就不用去化很多时间和精力去防范机会主义等各种情况,社会也就用不了很多警察来维持秩序。
第七,从财富积累效果看,若社会自私的人多,出于人性的贪婪,必然会更容易导致一部分人财富暴涨,最终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两极分化,让生产和分配结构不均衡,最终引发许多社会问题。但若利他的人多,则每个人追求的利润必然是合理的,社会也就不可能出现两极分化。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出现一部分人有很多财富积累,但出于利他的考虑,这部分人也会将自身所有的财富合理贡献社会,让社会分享。
第八,从环境保护看,社会自私的人多,环境保护压力必然就很大;而若利他的人多,则环境保护压力就不会很大。而保护好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社会经济均衡水平的重要基础。
第九,从消费过程看,自私容易导致享乐主义泛滥。而享乐主义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享乐主义会催生腐败政治。享乐主义的高涨往往预示着政治的衰败。丹尼尔·贝尔说:“各种文明的兴衰史上都出现过这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在崩溃之前,社会总要经历一个标志着衰落的特定阶段,……这些递变的顺序是从朴素到奢侈,从禁欲到享乐。……享乐主义的生活缺乏意志和刚毅精神。更重要的是,大家争相奢侈,失掉了与他人同甘共苦和自我牺牲的能力。”享乐主义也是经济增长的大敌。因为享乐主义会让人失去向上的动力,这不利于社会人才队伍的建设,不利于社会知识水平的提高,而知识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另外,消费的无限扩展,也不利于资源合理开发,最终不利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而利他则容易让人节俭,而重视节俭必然有利于资源持久开发利用,最终必然有利于社会经济更稳定和更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利他才是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社会只有在利他的情况下,才可能达到经济的长期均衡和整体均衡。而自私或利己,应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天敌才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包括各种制度的改进,本质应是对抗人的自私的结果,而非自私是原因和动力。假若人类没有自私这个天敌,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必然会更健康,更和谐。
由于利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所以,我们要促进社会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必须要大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必须要大力建设社会精神文明。
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有效对策。首先,需要建设公平的制度。公平是精神文明的优质土壤。社会有公平,有奉献精神的人就会得到合理回报,就会鼓励更多的人奉献社会,精神文明之花就鲜艳。其次,需要建设富有道德精神的文化。建设富有道德精神的文化,核心是需要建设自觉文化。而自觉文化的核心,是需要培育自觉人格。而自觉人格应具有诚信意识、理性意识和敬畏意识等。另外,建设有道德精神的文化,也需要规范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要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应是文化而不是产业,文化产业应积极促进先进文化发展,而不能加速文化堕落。再次,需要重视教育改革。教育要把德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要从小重视抓学生的道德教育。第四,干部队伍建设也要注重道德建设。提拔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第五,也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道德建设。要把道德水平尽可能纳入到专业技术人才的考评体系中。对有道德缺陷的专业技术人员要进行严肃严格处理,决不能姑息纵容,不能为了护“才”而不顾“德”的处境。
作者: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通讯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健康路6号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邮编:730070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