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时期的前苏联


 1953斯大林去世,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期。苏军于1954年3月开始装备核武器,并着手探索在使用核武器条件下的作战方法。当时,苏联在核武器及运载工具的数质量方面均滞后于美国。苏联虽然重视核武器,但仍把核武器认作是协助各军兵种完成作战任务的手段。1957年,苏联先于美国研制成功洲际弹道导弹并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9年底,苏军建立了战略火箭军。苏联在火箭技术上曾一度领先于美国。于是赫鲁晓夫开始野心膨胀,大肆散布核恐怖,进行核讹诈,妄图实现“与美共同主宰世界"的企图。1960年1月,赫鲁晓夫在《裁军报告》中抛出了核迷信和核讹诈的军事纲领,该纲领成为苏联军事理论的基础。这一时期,苏联军事思想比较活跃,各种观点争论激烈。苏军内部也召开各种军事学术讨论会,研究新条件下战争性质和特点、制胜因素、战争初期、突然袭击和反突然袭击、战争准备、各军兵种在战凶中的作用等问题。苏联出版了一些著名军事论著,如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主编的《军事战略》(第一版),马利诺夫元帅的《警惕地保卫和平》等。这些书虽然对赫鲁晓夫的观点进行了某些修正,但基本上还是赫鲁晓夫军事纲领的补充和说明。此时,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惨遭失败,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以打核战争对抗苏联威胁的“大规模报复战略";60年代初,肯尼迪政府又提出了既准备打核战争又准备打有限战争的“灵活反应战略”。

  1.军事战略基本原则一一以准备世界核大战为核心,鼓吹进攻战略,否定防御战略,强调先发制人和战争初期的核突袭。赫鲁晓夫十分相信苏联暂时的核优势。在核迷信和核讹诈思想的指导,苏联认为未来战争必然是世界核大战,否定了局部战争和常规战争的可能性。苏联认为,任何局部战争都会迅速转变成世界大战,而任何战争即使是由常规战争开始,也会演变成毁灭性的核战。未来的世界大战,就武器来说,首先是火箭核战争。而进行这种战争的基础是各军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战略火箭军。未来战将是世界上两大联盟之间,两大体系之间的战争。而这种战争必会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卷进去,将真正具有世界大战的性质。因此,这一时期,苏联在战争准备上,以准备世界核大战为核心。
 赫鲁晓夫断定,防御战略或战略防御理论不会带来胜利,进行战略防御注定会使自己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和失败。因此,防御战略或战略防御对国家十分有害,应当以进攻战略或战略进攻取代之。赫鲁晓夫集团认为,“苏军战略行动的基本样式是进攻",当采取坚决而积极的行动,首先是实施毁灭性的核突击;进攻作战的最有效方式是进行突然袭击和先发制人的速决战。苏军高级员认为,突然袭击是进行未来战争最有效的方式,是取得整个战胜利的先决条件。他们还强调,现在已不是先敌几个星期、几天,而是先敌几个小时、几分钟开始战斗行动,特别是首先使用核器就可以取得胜利。因而,他们主张实施先发制人的突然的毁灭性打击,并认为,只要拥有核武器优势,就可以进行速决战。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这一时期苏联十分重视战争初期的作用,认为核战争将根本改变原来的将武装斗争的发展分为几个时段的概念,战争初期的作用已大大提高。如果在战争初期的最初几分钟,就充分动用核武器,破坏和消灭敌全境内的重要目标,就可以在战争初期的很短的时间内达成战略目的。因此,在现代战争中,战争初期将成为整个战争发展和结局的决定性时期。
  2.军队建设思想一一全力争夺核优势,贬低常规兵力的作用。鲁晓夫认为,核武器已改变了战争的性质,战争已不再是政治的继续,已没有正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别。这时在苏联领导人中弥漫着“核武器制胜论”思想,认为今后的战争将由火箭核武器来决定,苏联能够用一次火箭核突击就把美国的任何目标摧毁,英国会在战争第一天消失,西德的全部军事基地会在几个小时内完全被摧毁。到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时,苏联的核迷信和核讹诈思想被剥得体无完肤,“核武器制胜论"的虚弱本质彻底暴露。
  在核制胜论的指导下,苏联必然把发展核武器置于优先地位,并再三强调,在核武器的数量上及其使用方法上造成并经常保持是现阶段军队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这一时期,苏联把大量军费用于重点发展战略火箭军,并把火箭军列为五大军种之首。1957年,苏联试射洲际导弹成功,1959年已开始成批生产。1964年战略火箭军拥有洲际导弹200枚,中程导弹750余枚,并且导弹的质量有较大改进,核弹头的当量也不断增加。在发展火箭军的同时,苏联也用火箭核武器普遍装备其他军种。
  这一时期,赫鲁晓夫极力贬低常规力量的作用,认为陆军、空军、海军已失去了它们过去的作用,它们不是要削减,而是要被取代;还认为决定国防力量的不是拥有多少持抢的士兵和拥有多少军官,而是拥有多少核武器。为贯彻这一方针,苏军从1955年到1964年共裁员240万人,全部是常规兵力;大大减少了轰炸机和其它过时常规武器的生产;甚至撤销了陆军总司令部,将陆军各兵种参谋部划归总参谋部直接领导。但是,赫鲁晓夫只强调核武器而贬低常兵器的方针在苏军中遭到了强烈反对,以致他的一些措施并未完全得到贯彻执行,陆、海、空军的常规武器装备仍有不小的改进和发展。
  3.作战思想一一放弃以陆军为主诸军种协同作战的原则,以核突击为主的作战指导思想。50年代末期,苏联核武器运载工具的研制得到了巨大发展。苏军成立了战略火箭军,开始在其他军种中大量装备火箭核武器。这使苏军的作战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苏军认为,以往以陆军为主的战略进攻理论已不适应火箭核时代战争的需要,火箭核武器空前地扩大了战争的规模,突破了战场的局限性。因此,实施大规模火箭核突击是现代条件下的主要战法。战略火箭军、远程航空兵和导弹核潜艇三者相结合实施猛烈而集中的火箭核突击,就能一举摧毁敌军事、经济和政治目标,无论这些目标是在战区内还是在战区而迅速达成战争的政治和战略目的。
  在赫鲁晓夫时期,战略核力量已归统帅部直接领导,可以用于独立完成战略任务。在战争中,不是战略火箭核力量根据阳需要来计划自己的作战行动,而是陆军应充分利用战略核力量的突击效果,迅速完成自己的任务。根据苏军的设想,未来的战略行动将包括:火箭核突击、国土防空军的行动、陆战区的竹动,以及海战区的作战行动。其中,核突击是战争初期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以核迷信和核讹诈为核心的军事思想在苏军内部引起了混乱和争论,特别是其否定常规战争、贬低常规武器、大规模裁减常规兵力、否定局部战争等思想,遭到了苏军部分高级将领的反对。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过后,赫鲁晓夫被迫对军队建设战方针做了一些修改,但其军事思想的本质并未有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