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干部“辛苦指数”测评叫好又叫座
2011年,贵阳市在县乡换届考察中探索实施干部“辛苦指数”测评,突出以干部“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选好发展型干部、配强发展型班子提供重要依据,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干部队伍带来新变化。(2012年3月25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贵州日报》)
以干部辛苦换来群众的幸福,通过实施干部“辛苦指数”测评来促使干部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贵阳市的这一做法很值得肯定,也可以看作是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创新和有益补充。然而,如何让干部“辛苦指数”测评既叫好又叫座,还有很多具体的细节要处理。
力戒官僚形式化。对干部的考核,不是今天才有,也不是“辛苦指数”一项。而有些地方,在对干部的测评考核的问题上,常常被打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烙印。尽管也有这样那样的表格测评,但走过场、搞形式的仍大有人在。甚至有些测评数据还弄虚作假,包括在测评对象的选择上,也人为划圈子、领导定范围,看似轰轰烈烈,其实老百姓并不看好和支持,也没有真正起到监督管理干部的作用。因此,对干部“辛苦指数”的测评,一定要坚持公道正派,科学设定测评要素,并严格规范程序操作,切忌暗箱操作,同时要避免官本位和形式化,多维度评价,全方位考察。另外要合理设置评分权重,对上对下都得负责。
切忌新瓶装旧酒。毫无疑问,干部“辛苦指数”测评考核,是一项工作创新,但是新的制度必须有新的作为,要能够给干部作风带来新的转变,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幸福,切忌新瓶装旧酒,或者只是名称上的换来换去,搞概念上的创新,而在工作模式、工作方式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干部作风也还是懒散拖拉,那样就失去了意义。特别是基层工作更重执行和落实,基层干部考评机制的建立,要务实管用,便于操作,能够起到立竿见影、树立正确导向的效果。
突出结果的运用。再好的制度,离开落实,也是空摆。干部“辛苦指数”的测评,关键要突出结果的运用,要始终坚持“让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的理念,将干部“辛苦指数”测评,作为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辛苦指数”高的干部要大胆提拔和使用,对“辛苦指数”低的干部要坚决予以调整和处理,形成好的用人导向,激发干部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真正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让吃苦者吃香,以干部的辛苦换来群众的幸福。反之,如果测评归测评,运用归运用,或者搞老一套、两张皮,不但起不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还会引起干部群众的反感。
保障群众话语权。干部苦不苦,群众最清楚。因此,对干部“辛苦指数”的测评,必须充分保障、发挥和落实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让群众说得上话,说话管用,要加大民意测评的比重和权重,要广泛听取民意,增强民主测评的准确性,提高“辛苦指数”测评的科学性、公正性,绝不能以领导的意图来诱导或左右群众意愿的真实表达,甚至以长官意志取代民意民愿,从而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看待干部,公道正派地使用干部,真正让特别能吃苦、特别会发展、群众信得过的干部有位置。
测评使用常态化。常态才能常效。对干部“辛苦指数”测评,不仅换届中要测评,年度考核中也要测评,平常选拔任用干部时也要测评,一定要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不能图一时热闹。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导向正确、务实管用,干部群众理解支持,就可以推行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发展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干部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干部工作的社会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吃苦了、实干了,群众是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干部就是一根标杆。只要人人讲吃苦,个个甘奉献,还何愁群众不幸福、社会不和谐。
(倪洋军)
相关新闻:
贵阳市实施干部“辛苦指数”测评情况调查
让干部“辛苦指数”测评叫好又叫座
comment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