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中国男孩的“阳刚”?


为扭转“男孩危机”,改变男生教育环境,日前,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黄浦区签订了教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建“男子中学”。记者昨日从上海黄浦区教育局获悉,目前双方确定的第一期项目中,在高中学段建立“市八男子中学办学创新可行性研究专项课题”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上海市八中学已就试点转型为“男子中学”向主管部门提交申请,尚待研究和正式批准。(20120323广州日报

 据了解,“男孩危机”主要是针对男生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学习成绩后于女生,“奶油小生” 、“娘娘腔” 现象较为普遍而言的。“现在中小学女生成绩普遍好于男生,女强男弱非常明显,连以前男生比较强的实验、计算机等传统项目,都已经不如女生了。男孩危机要引起重视了。”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王荣华公开为“男孩”叫屈。上海市八中校长卢起升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学校可能会开设例如男子拳术、中国象棋、男子电声乐团等男生课程,这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号召力和顽强意志等。”

很显然,拟建“男子中学”的初衷,主要就是想把男孩子集中起来,通过一系列的“阳刚教育”,以改变男孩学业上的劣势,把男孩打造成钢筋铁骨的“罗汉”。对于此举,笔者甚为疑惑:一个世纪前女子学校的出现,是反封建以及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是体现男女平等的主要标志,而到了今天,我们却要突发奇想地开办“男子中学”,难道“阴盛阳衰”果真已经影响到了的中国的发展?“男子中学”果真就是拯救男孩的灵丹妙药?

事实证明,现今男人仍是社会仍的主流,其主导地位并未受到影响。从政治领域的结构组成到各个领域的精英领袖,从社会用人需求到各个单位的招聘要求,几乎无一例外地彰显了男性优势,甚至还出现了女性时时遭遇限制与苛求的尴尬。也正是因为女人的劣势地位与权益无法得以保护,中央才三令五申地方领导班子配备时女性比例不得少于多少多少,才专门出台了关于保护妇女方面的有关法规与条例。——毋庸置疑,现今仍是一个“阳盛阴衰”的社会局面,而“阴盛阳衰”的真正体现也无非就是男女比例有所失调而已!

对于现今男孩子学业成绩不如女孩,“奶油小生” 、“娘娘腔” 现象较为普遍的问题,这称不上“阴盛阳衰”, 建“男子中学”专门实施“阳刚教育”也未必真正就能将男孩这种所谓“危机”中拯救出来。

众所周知,在成长发育方面,女生普遍要早熟一两年,男孩比女孩发育晚一点,她们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自理能力先于男孩、考试成绩暂时比男孩好一些,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在到了大学以后,男孩的各方面优势就会逐步凸显出来。而至于“奶油小生” 、“娘娘腔” 现象,则应从根源上寻求问题的解决。

其实,造成男生“奶油小生” 、“娘娘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今是一个男孩贵于女孩的时代,不少的家长往往以“男丁”为荣耀,不是视为掌上明珠就是宠爱尤佳,于是在百倍的呵护与溺爱中,男孩丧失了自主、自立、自强的个性。二是现在学校教育所关注的只是学生的成绩好坏,常常忽视了孩子的人格教育,以至于男孩的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三是现今的教师队伍以女性居多,且部分男教师由于长久远离社会也不具有男人的阳刚特性,从而使学生长期得不到“阳刚”的普照而失去了男人的特性。四是现今的学校教育繁杂且不守规矩,补课现象、乱收费现象、教师歧视学生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学生虽有怨言却往往只是“敢怒不敢言”,久而久之,男孩便失去了敢说敢做、勇于担当的男子汉风范……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育缺少的不是什么“男子中学”,而是缺少落实“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决心和意志;我们的教育缺少的不是什么“阳刚教育”,而是缺少对教育乱象整治的措施和力度;我们的教育缺少的不是钢筋铁骨的“罗汉”,而是缺少个性饱满、特色鲜明的“人格”!——教育不是儿戏,孩子不是试验品, “男子中学”不建也罢!

(李吉明2012323于河南新乡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