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是孔子晚年时候鲁国的君主,我们看他这个谥号我们就知道他最后的结局好不到哪里去。虽然名义上是鲁的国君,实际上或许连个木雕神主都不如。但或许还可以算是最后的,还有些自主意识的鲁君了。虽然在被楚灭国之前,还有几代名义上的鲁君。但也许连木偶都算不上,更别说什么意识了。其实那时候也不仅仅鲁国是这样。也许只有一些小国的国君还可以维持统治。但是,小国又基本上被大国控制着。比如春秋早期曾经名燥一时的郑、宋二国。后期基本上成了晋楚争雄的角斗场。本身的他位也并不比大国权臣好多少。倒是流离于“诸夏”内外之间的秦楚之君还混得不错。所以,孔子说礼崩乐坏。又似乎所谓“夷狄之有君”指的就是这些。具体的到那一章再讨论吧。这里说的鲁哀公问孔子,应该是在孔子结束周游列国返回鲁国以后的事情。孔子六十八岁返回鲁国,七十三岁故去,这一章的故事也必然是发生在这五年里面,至于具体是那一年,倒是无可考,有人说是孔子初返鲁国的时候,也未尝不可,
鲁哀公问“何为则民服?”,呵呵,他问这个有用吗?他什么事情能做得了主呢?当时谁又会听他的呢?他是问了也白问,我们倒是听了不白听,我们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才是重要的。鲁哀公想要“民服”当然他是真的希望“民”都“服”的,可是他办不到。他连自己朝堂之上的那几个都搞不定,还妄谈什么“民服”呢,还是省省吧。自己被搞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呢。
那我们的孔老夫子是怎么说的呢?“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句话有些绕嘴,是什么意思呢?“直”我们可以理解为正直,“枉”也就是指的是小人,邪曲之人。“错”的含义有两个,一种是废弃,另一种的含义就是说“错”通“措”,基本的意思就是“放置”。所以这一章的含义也就是说“将正直的提拔出来,放置在枉邪之人之上”或者说是“提拔正直的人,废弃枉邪的人”,两者皆通。如果按照古文的基本义来讲,应噶是“放置”的可能性更大些。在后文我们还可以看到孔子说过“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是孔子一贯提倡的为政之道。为政者,关键在于什么呢?孔子认为主要的还在于用人,用什么样的人,才能办什么样的事情。
不论是怎么解读这个“错”,其实也都是一样的,如果能够将正直的人提拔出来,其实也真的不必完全的“废弃”那些枉邪,所谓“上有好下比效之”。真的能够将正直的人提拔除了,那些小人们也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这也就是“以正临邪”还是“以邪压正”的问题。贪官有些时候的确是杀不尽的,朱洪武将前任官员的人皮放在那里都没有用,关键的并不是下面怎么样,还在于上面怎么做啊。
举直错诸枉
comment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