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没错,错在央视“百家讲坛”


于丹没错,错在央视“百家讲坛”

/卫虎林

     最近,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先讲《论语》,再讲《庄子》,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北京的阎崇年老师、纪连海老师的正说清朝12 帝和正说和绅等系列节目也创下了不菲的收视率。

     针对最近北大清华等知名大学十名博士联名抵制于丹(http://news.sohu.com/20070305/n248498345.shtml的做法,本人认为,于丹没错,错在“百家讲坛”。

      对学者来讲,从在教室讲课到上电视搞讲座,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无论学界对于丹教授等学者的观点有多少不同意见,应该肯定的是,每一个走进百家讲坛的学者,为了讲好每一次讲座,都付出了其他讲座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劳动,在此,对几年来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学者,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据了解,《百家讲坛》最初的节目定位是,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最初,他们的确是按照自己的定位做过一些努力,但失败了。2005年厦门大学易中天和北京学者阎崇年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央视的策划者积极利用这一机会,把一个原本可以两次三次说清楚的历史故事延长至8-10次,在全国刮起了一股三国风和清宫秘闻风。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2005年第一季度,《百家讲坛》平均收视率一直保持在0.17%以上,在科教频道收视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在CCTV-10的综合排名仅次于《周末讲述》,位居第二。

     从上述资料可知,在2005年前10个月的时间里,总共有21名专家学者在《百家讲坛》上进行了讲演,总共讲演的期数为165期。统计表明,前10名(第10名并列,所以总共有11人)所作讲演的期数就有139期,占据了节目总数的85%的比例,可以说是占据了绝对垄断地位。

     至此,《百家讲坛》已严重偏离了自己“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定位,代之以文学、历史、宫廷绯闻来吸引观众。在收视率的驱使下,央视十套正在走入一个无法自拔的误区,正在越来越远地偏离自己曾经确定的定位,作为一个国家电视台的责任已经荡然无存。

     200675日的有关报道,中国地厅级公务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比例为8.2%,换句话说,中国的地厅级官员不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高达92%。在这种情况下,央视的百家讲坛理所应当,担负起提升国民科学素养与培养科学精神的重任,但他们却背离了这一要求。美国的新闻媒体可以把霍金的时间和宇宙制作成通俗易懂的电视节目向观众传播,我们的国家电视台为什么只会无休止地向大众传播几百年前的宫廷绯闻呢?

     温家宝总理2006年在同文学艺术家谈心时指出,“作为一个人民的文学艺术家,要关心人民疾苦,反映人民生活,并为社会公平正义而奔走呼号”在前不久发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对外政策》一文中,温家宝总理指出,“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电视媒体的绝对垄断者,担负着传播科学精神、提升国民科学素养的重任,不能把收视率就作为评判电视节目的唯一标准。特别是“百家讲坛”栏目,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公平、正义方面应真正坚持“百花齐放”的原则,不要沉浸在封建帝王、宫廷绯闻的“戏说”中无法自拔,应该让更多的学者走上讲坛,不仅讲历史、讲文学、讲孔子、庄子,更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专家学者走上讲坛,讲科学、讲法制,讲民主,讲自由,这才是真正的“百家讲坛”。如果这样做,可能没有很高的收视率,但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必须办下去,这是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

人民网:丁智擘:《百家讲坛》成功背后的隐忧

相关链接:

北大清华等知名大学十名博士联名抵制于丹

http://news.sohu.com/20070305/n2484983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