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进树世界——树生产的“二重性”


  
  马克思早就说过,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活动。我过去从事农业工作,经常和基层同志讲,书记、县长的本事再大,也不能让苹果树一年结两次苹果,也不能让小麦一年种两料,不能让牛一年生两胎。苹果、小麦、牛的品种,生产者可以选择,也可以为其生产创造更加适宜的条件,但无法改变生物基本特性。比如,苹果、小麦开花结实的时间,牛怀胎的时间等。这些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其内在遗传规律,由基因密码控制,至少目前人力不能到达。可谓是由来已久,难以更改。如果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放到这里,我觉得很合适,也很切且。

  如上所述,树的生产也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活动。一方面,树木固有的生命规律在起作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有其特定遗传规律和密码控制;一方面,树木的生产经营者,可以选择树木品种,并创造更加适宜的生产条件,比如播种、施肥、用药、灌溉、除草、移植等,进而获取预期回报。前半部分是自然再生产,可以将其称之为“自然的树的生产”;后半部分是经济再生产,也可以称其为“人工的树的生产”。为了叙述简便,我们可以将前半部分称之“树生产”,后半部分称之“生产树”。树生产是树自然生长发育的过程,可谓“天之功”;生产树则是以树生产为基础的经济过程,可谓“人之功”。“天之功”可以独立于“人之功”而存在,而“人之功”不能脱离“人之功”。不可“拔苗助长”,就是要遵循树生产自然规律。人之功+天之功,使树的生产更具经济效率。

  至此,我们可以将树分为自然的树和人工的树。所谓“自然的树”,多在荒野之地,在自然力的作用下,自然落子,自然生根发芽,自然生长发育,自然生老病死,自然生死轮回,自然生态群落演化。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没有人力参与,是自然树木的结果。所谓“人工的树”,就是人们按照自身需要,向树施加人工影响,或者影响树的落子环境,或者影响树的营养环境,或者影响树的物种环境等等,促使树朝着人们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工起到重要作用,是人工树木的结果。由于人们对病虫、火情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大,几乎所有的树都受到了人工作用影响。如果说有所不同,就是影响力的强度和深度有所不同。影响力最大的是人工林,其次是次生林,再次是原始林。毫无疑问,人们树木的力度越来越大,向树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强,前者的比例越来越大,后者的比例越来越小;可以称之为“自然的树”越来越少,可以称之为“人工的树”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树是人们树木的结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树是自然物,也是浸润人类智慧的社会物。

  其实,树木生产与人们熟悉的种植业生产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种植业生产是一年生草本作物的生产,树木生产的多年生木本植物生产。农作物的经济周期较短,一个经济周期只有几个月时间,即就是跨年度生产,其生产时间也只有几个月。树木的经济周期较长,时间短的十几年,长的数十年。尤其是树的生态生产和树的景观生产,所经历的经济周期更长。

  人工和土地是“树木”最主要成本,也是“人工的树”价格最主要组成部分。人工和土地都具有稀缺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人工和土地成本上升不可逆转。由此,必然推动“人工的树”价格持续上涨,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为同样数量的树支付更多的金钱,也意味着树的形成成本在上升,树的重置成本在增加。为此,我们要做好理论与政策准备。这是树经济学推进到战略研究层面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