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变身韩国大粮仓2


引子:

上周本博主撰写了《中国市场变身韩国大粮仓http://www.chinavalue.net/Blog/BlogThread.aspx?EntryId=280727》博文,着重介绍了韩国元月份及09年度进出口贸易尤其是IT产业进出口贸易的有关情况,并依据相关数据提出了中国市场在韩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关键地位。

今天,我们在通过韩媒的一些报道资料,进一步分析韩国方面对于中国市场的看法和态度以及所采取的一些做法,探究中韩贸易过程中互惠互利基本准则的内在成因以及中国企业的防御之道。

韩国人眼中的中国市场

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社长赵焕益 25在光州金大中会展中心举行的“KOTRA世界市场说明会暨进军方案洽谈会上,发表了题为《2010年世界市场的机遇和挑战》的演讲。

他说:全球经济危机后,中国和印度等巨大市场出现了新的增长动力。

赵焕益预测:今年将是企业通过果断的结构调整积极展开业务,从而全球市场竞争进一步激化的中原逐鹿之年

他说:中国推动以内需为主导的增长政策,打开了新的消费市场,同时积极展开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从而给我国带来项目投资机会,资本材料需求也在扩大。”“印度拥有11亿人口,通过快速经济发展,内需振兴政策,进口需求逐步呈增长趋势。

他还说:索尼、夏普等全球竞争对手联合发起挑战、日本的反击和中国的追赶、汇率效应的消失、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的扩散等,有可能成为威胁全球市场的因素。

他主张,为了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确保市场主导权,发达国家市场应通过与大企业的合作保护市场,新兴市场则要通过积极的销售战略先占市场。

韩国中小企业流通中心日前则表示,该中心已经同湖北省美嘉、江苏省好享、北京UGO等三家电视购物企业签署谅解备忘录,韩国中小企业商品将通过上述三家电视购物打入中国内需市场。

该中心将通过这种方式主要向中国出口我国中小企业主力商品——厨房用品、化妆品、衣服、内衣、浴室用品和玩具。

此前,中心曾于去年6月同中国最大的电视购物——湖南TV购物签署了相同的谅解备忘录。

该中心主任孙昌录表示:目前,我们正在推进同美国的QVCHSN等电视购物企业签署谅解备忘录。预计,年出口额将达到2000万美元。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

毋庸置疑,当前世界经济最需要的无疑是“消费”。因为,一度占世界消费总量30%的美国消费者捂紧了钱袋。

那么,哪个国家能够填补世界经济的“消费缺口”呢?如果说是中国,相信肯定的声音将远远高于否定的议论。

不久前,中国还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如今中国已成为替代美国的“世界市场”,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

没有中国,陷入萧条的世界经济不会这样快速复苏。韩国超出预期的恢复速度也要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三星电子和LG Display在去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创下销售额最高纪录。没有中国,这也是不可能现实的。

去年是全球经济几近停顿的一年,但中国仍延续了8.7%高速增长,而主要动力是中国的内需市场。强劲的内需消费抵销了出口减少。中国政府的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政策更是为内需增长插上了翅膀。

因为中国在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又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独树一帜地延续了高增长。过去,中国人受经济和社会的不确定性影响,绝大多数人不敢消费,只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但长期的高速增长让中国人产生了“今后的收入会持续增长”的自信,开始大胆消费了。

中国的消费浪潮已快速扩散到了二三线城市。如今,只有中国人敢于消费,才能让全世界的企业运转工厂和雇佣员工了。进一步讲,中国的消费还可以解决全球失衡问题,让世界经济实现稳定发展。

瑞士瑞信银行(Credit Suisse)预测说,中国将于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就是说,中国在全球消费市场上所占份额虽然2009年仅为5.2%,但2020年将猛增至23.1%。该银行经济学家董涛说:“中国未来十年的重要改变是私人消费的提高。”

就目前而言,中国的消费市场还不足以被称作全球经济的引擎,因为中国消费市场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

即便如此,仍有三大因素使中国市场的潜力备受期待。

首先,经济政策方向的变化。中国政府早在2004年就已经阐明将发展模式从出口主导型转为内需主导型以来,继续坚持这一方针。

其次,一直阻碍消费扩大的不健全的流通体系和社保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过去在中国的内陆城市,没有像样的商场,想买什么都买不着,但现在,香港或北京的商品也都不新鲜了。中国政府计划从2010年开始依次进行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体系改革。

第三,中国消费市场的主角发生了改变。出生于改革开放年代、生长于经济飞快发展时期的80后、90后年轻一代,成为了主流消费群体。

显然,各大企业不会对这个冉冉升起的巨大市场袖手旁观。目前,中国全域已然演变成全球各大企业你争我夺的激烈的角逐场。跨国企业不再把中国视为“低工资生产基地”,而是当成了“市场”。甚至连内陆的二三线城市也都成为跨国企业抢占市场的“猎物”,展开激烈地竞争。

倘若还是按照几年前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市场,那将是天大的误读。三星电子中国总部总裁朴根熙说:“中国已经不再是谈论其潜力的新兴市场,而是在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中枢市场。”中国消费者的眼光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还想只依靠“关系”来攻克中国市场,则必将一败涂地。

那么,中国内需市场到底是如何变化?机遇和风险因素又是什么?尤其是对于内资及外资企业的具体影响又将表现在哪些方面?外资威胁尤其是中国对日韩的进出口贸易新格局,会否危及中国国民经济安全问题?我们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