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安徽人3


三、安徽人的牛脾气
古时徽商少小离家,历尽艰险,寻求发家致富,这也养成了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开拓和创业精神,于是徽州人除了有“徽骆驼”的赞誉外,更有“绩溪牛”的美称。胡适先生最早发现了安徽人身上的牛脾气,而且他认为安徽人也无愧于这种脾气,所以胡适先生乐意把自己称作“绩溪牛”。
胡适大力提倡徽州人、绩溪人要努力做“徽骆驼”、“绩溪牛”,所以胡适先生也乐意把自己称作“绩溪牛”。乡人每次要求胡适先生题字,他总是欣然应允。其“徽骆驼”、“绩溪牛”的题词,给徽州旅外同乡莫大激励。
安徽的绩溪地处皖南腹地,山多地少,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在绩溪广为流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民谣,就是绩溪经济贫困落后、人民生活无着的生动写照。直至解放前,全年的粮食也就只够吃三个月,为求生存,只好脱离乡土,外出经商。十来岁的小孩含辛茹苦、忍辱含垢,为的是将来的发达。在艰苦的生活中,万一熬不住逃回家,那就是大逆不道的,被斥之为“茴香(回乡)豆腐干”,失去做人的尊严和地位。因此,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这就是绩溪商人拼搏奋斗的大背景。胡适先生形容绩溪人“背井离乡四出经商,家人父子夫妇数年不见也是常事”,因为“这是为了生计出于无奈。”他又指出:“我们徽州人通常在十一、二、三岁时便到城市里去学生意”,首先“多半是在自家长辈或亲戚的店铺里当学徒”,后“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累积点基金,不断开拓进取”。通过背井离乡,历尽艰辛,绩溪徽商足迹遍于全国,以至于形成“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的大气候。绩商胡炳衡家在三泰地区的四代营茶历史,即是最有力的艰苦创业、开拓发展的明证。民族资产阶级企业家吴兴周,家资万亿,仍然“节俭如创业之初”,自己从不乱花一文钱。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绩溪徽商十分注重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讲究“儒道经营”,主张利缘义取,利在义中。对人要以诚相待,做生意,要恪守信誉,一诺千金。对商品和服务,要维护声誉。胡雪岩痛立“戒欺”规和胡开文“毁墨于一池”等烩炙人口的经商故事,正是徽商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的真实写照,也是“绩溪牛”品质的具体表现。
安徽人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无私耕耘和负重的牛精神。记得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过一首让安徽人流泪的小诗《安徽人》,诗里这样写道:$WmdF{C6FR
下了这趟车{$Nup,I&O
走出这个站(R1R/wJr~Su
老姐 你千万别说你是安徽人5S _+BDc.n

提起安徽人FR4`Os*ft
你像拎起一把泥水淋淋的野芹菜
就会想起野芹开花的时候
 洪水泛滥$m0e8^T8Q
保姆 小贩 打工妹
 冲到哪儿 就在哪儿生根

黄梅戏的清香 飘了很多年
 如今 已蒸不熟无米之炊B| qr#g;Cg |
一些人的根须 深深扎进苦难PF5h {u-]
双手托起盐罐一样流泪的家园
一些人 进化成鸟儿
拍拍翅膀 飞入别人的蓝天

 走出这个站
 进入另一座城市
老姐 你千万别说你是 安徽人
E.^
之所以记忆如此深刻,是因为读过它之后,心情十分的复杂,我相信,即使是今天,广大的安徽人读到它,也会和我一样内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但从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安徽人有抱负,都不甘一生生活在贫瘠的环境下,所以才会外出,才想靠自己的双手,给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同时也在为他人和社会默默的奉献着,“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安徽人的责任性和付出精神确实让人敬佩。无数的事实也证明安徽人确实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明天,据报道,美国硅谷30位华人创业家其中就有10个安徽人。现在拼搏在中关村的,同样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安徽人。安徽的人才流失现象最为严重,因为安徽人人穷志不穷,他们都想有个美好的将来,都想能将自己所学得到最好的展示。!c uI1YE X+K e
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安徽人在家是条虫,在外是条龙!其实,从安徽走出的很多人都是生活的强者,可谓是龙凤舞人间,只是安徽人太爱沉默,不喜欢夸耀自己,但其自身仍折射出自己是安徽人的本色。不管自己会承受多大的委屈,不管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安徽人民都愿意以大局为重,都愿意牺牲自己,保全国家。也许安徽只是一个贫瘠的省,但安徽人就这样,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品性,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忍辱负重,感动中国。
1900年8月15日,清政府在对各国宣战仅两月后逃亡。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被重新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与八国议和,“每当满清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们唯一必须启用的人就是李鸿章。”10月11日,77岁的李鸿章到达北京,开始了与外国联军的谈判,他意识到联军在北京屯兵数万,可以随时扩大战争。而战争一旦再被挑起,国家次序无法恢复,朝廷职能无法履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活动陷于停滞,百姓和国家只能被拖入日陷一日的战乱。在他与洋人周旋争辩的同时,慈禧看了11国的议和大纲后“惊喜万分”因为其中吾一条涉及到她,各国并无让她交出权力的意思,于是立即表示:“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并致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款,应既照允。”2w T\1O1qQ'rg~Z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到:“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与各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恒无用之人,独来独外,将何已时,为之但叹!”只可惜孤独的“徽骆驼”、“拓荒牛”驮不下太多的负载!11月7日,李鸿章吐血身亡,享年78岁。要说卖国,其实祸害的魁首是皇帝,是慈禧,他们才是最大的卖国,最大的民族败类,而不是作为传声的李鸿章。*@`%[)j4~
真是一生爱国有谁知,谁解其中味,李鸿章生逢清朝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国家最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正如梁启超所言,“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时,悲李鸿章之遇。”英雄生于乱世,扭乾坤而不能,忍辱负重,甘背骂名,这岂是平常的心力所能担当!
 安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发源地,安徽人或许受徽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太深而不爱张扬,喜欢在顽强拼搏、敢为天下先精神的支持下耕牛般默默无闻的奉献。“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一位不爱张扬的安徽人。他为了我们的国防事业“突然失踪”在科研一线,不计名利、舍生忘死,默默无闻地奋斗了20多年,他和妻子许鹿希结婚三十三年,在一起生活只有六年。“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牛”精神,正是对鲁迅诗句生动而深刻的诠释。6x)WAh4nQz
邓稼先的同学和老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杨振宁曾经称赞他的这位同学;他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诚真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许许多多各阶层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信任他。
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他是一位最无愧于“孺子牛”称号的人,是安徽人不必炫耀的一面旗帜。\$I3^)@R?+A.j#D
安徽人历来重视实际,讲求实用,追求事功,轻浮华,贬空谈,鄙玄虚,表现了黜玄想而务实际的牛精神。中国先哲认为:“华而不实,耻也。”“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反对浮华,主张求实。中国哲学家有一个共同的态度,叫“广大高明而不离乎日用”,强调哲学研究与现实生活的一致。徽文化是人类封建文化中宗教色彩最淡,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最浓的文化,这有助于务实精神的发展。正是这种求实、务实的精神,才让一代代安徽人得以名扬四海。安徽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层出不穷的著名人物,与其所处的区域和民风有很大关系。
安徽位于中国的南北冲要,地形多样,两大河流长江、淮河横贯东西,把全省分为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三大自然区。淮北为广阔的平原,坦荡如砥;江淮间是连绵的丘陵,起伏如波;沿江是平展的绿畴,间以明镜般的湖泊;皖西、皖南是雄奇的大别山和黄山。如此多样化的地貌和气候环境,形成了多样化的居民群体性格和民风,造就了不同特点的人才人物。江南和皖南,山青水秀,流水潺潺,宋明时是程朱理学影响最大地区。这里的人视家庭为立国之本,“家齐而后国治”,遵守严格的伦理秩序。皖南山区、新安江畔,现今仍保存完善的一座座宗祠就是这一切的历史见证。这里民风温文尔雅,为人谦和又不失自尊,行事谨慎缜密,多出学问家,如戴震、胡适等。明清时的徽商,人称“徽骆驼”,以能吃苦耐劳精打细算并有儒商特点而著称于世。江淮地区,兼有淮北之刚,江南之柔,具有一种过渡地带的民风,既出军政人物,又出学问家,如明太祖朱元璋、吴王杨行密,国共两党将领,以及现代科技人物杨武之、邓稼先等。
 由于安徽地跨长江和淮河,地区的差异和交通状况的不同,所以南北民俗丰富多彩,各有特色。淮北大平原上生活的人,古代讲老庄,信黄老。淮北多为中原官话;口味咸中带辣,汤汁口重色浓,惯用香菜佐味和配色;“席上无酒不进餐”,喝酒猜拳行令,择筷打杠习以成风。因地近黄淮,灾害频繁,住居简朴,衣着朴素(老人爱穿黑、白、蓝三色),民风剽悍,“即使走险,也群起响应”,因而多出胸怀坦荡的英雄豪杰,诚如梁启超所说:“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跳虎卧,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
 当年印尼人民把殖民主义者比作老虎,把自己比作雄牛。在反对殖民主义者的斗争中,印尼第一任总统苏加诺在讲演中,经常提到“雄牛精神”。印尼倡导“雄牛精神”,意在号召全国人民奋勇进取,为推动共和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而努力拚搏。而有着北方人的粗狂与豪爽,在皖北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安徽人,有着另一种“雄牛精神”。三国时代“曹八将”夏侯敦、许褚、夏侯渊、张辽、曹仁、曹洪、李典、乐进等人中都可看到安徽人的身影;“长身铁面,智力过人”的胡大海、常遇春、徐达等人,均为“席卷江淮皆英雄”的代表,正是依靠成千上万江淮儿女的南征北战,才打下了由安徽人当皇帝的明代江山,统治中国近300年。因此有人称,三国和明朝是安徽人的时代。清朝时以安徽人、河南人、与山东人为主组成的捻军骑兵是当时中国最强的骑兵。在历史长河中,安徽人才英发,不断形成各类人物群,在中国大舞台上成为执牛耳的群体,使得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不断打上皖人的印记。
 这种“雄牛精神”向来都有“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尔”的气魄,十二岁拜卿的甘罗可谓是少年气魄震地天。UKz,MD0X mo5q.L
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凤台)人甘罗,12岁为秦使赵,助秦得11城池,封为上卿。将一个12岁的少年推上“上卿”这样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岗位(战国时诸侯国最高的官职,相当于丞相),别说在中国绝无仅有,即便在世界上也是少有先例的。
 吕不韦当时任秦国的丞相,秦王赢政为了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分化“燕赵联盟”,打算派张唐到燕国为相,委托吕不韦去征求他的意见。而张唐却惧怕赵国,在家装病,任凭吕不韦磨破了嘴皮,他就是死活不去。吕不韦感到无法向秦王交待,在家闷闷不乐地发脾气,谁也不敢靠边。甘罗当时仅是吕不韦的一个小门客,听说了这件事便自告奋勇要求前去说服张唐,吕不韦此时已无计可施,只好同意让甘罗去试一把。那甘罗去后,动以大义,晓之利害,连哄带唬,三言两语便让张唐明白了为臣的责任和违命的后果,诚惶诚恐地去向吕不韦陪罪。而吕不韦却从中发现了甘罗卓越的外交才华,立即向秦王赢政举荐其为上卿。BJr9jp-D)|xa
在战国这个时代的大舞台上,各种各样的人才层出不穷,甘罗年方十二,就已经凭自己的智慧周旋于王侯之间,并且不费一兵一卒使秦国得到十六座城池,官封上卿,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确实是一个才能出众的小神童。-G*O?t t*t.b2p
在安徽北部有耕种小麦、大豆、红高粱的黄牛,南部有的跋涉水田的水牛,牛的耕耘和奉献精神深深影响着淮河两岸的安徽人,安徽人的品性中也在无形中孕育了这种牛精神。安徽位于祖国南北冲要,长江、淮河系南征北战的天然屏障,在历史上是重要的政治军事区域。沿江沿淮,历为南北统治集团必争之地,军事地位极为重要。安徽是夏王朝建国之地,商王朝发祥建都之地,春秋时是兼并战争频繁之地。“吴头楚尾”的安徽,是吴、楚在淮河、长江流域反复争战之地,楚国后期建都之地。秦末陈胜、吴广大起义揭竿而起,楚汉大决战,三国魏吴拉锯争锋,也都在今安徽境内。南北朝江淮间更是屡燃战火。宋代,金与南宋同样以淮河为界对峙争战。元末红巾军起于颍州,朱元璋兴王于凤阳。清代,太平军、捻军与清军激战于江淮,摧清王朝于欲倾。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历史上的重大战事,很少有离开江淮的。yJd [a~9?L
从古至今,在江淮大地上爆发的著名战事有:徐楚娄林之战、楚灭方国之战、吴楚鹊岸之战、秦灭楚蕲南之战、大泽首义、楚汉垓下之战、汉景帝平七国之乱、汉末王州公起义、三国魏吴逍遥津之战、濡须坞之战、西晋祖逖北伐、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南朝钟离保卫战、隋灭陈采石之战、江淮人民反隋起义、唐藩镇割据战争、黄巢起义军战事、宋方腊起义、宋金顺昌之战、柘皋之战、采石之战、红巾军颍州起义、太平军安庆保卫战、三河大捷、人民解放军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
 江淮之地向为政治家强化政权之地、兵家死战之地。古人云:“江淮定而天下稳”。俗话说“乱世出英雄”,频繁的政治斗争和雄奇的军事斗争的烈火熏陶和锤炼了皖人,他们从祖辈的血液中继承了军事的韬略和政治的权谋。因之,安徽自古政治家、军事家迭出,像管仲、曹操、李鸿章等等。
 老黄牛“为而不有,善而不居”,既不讲报酬,也不沾沾自喜。它能“宰制官能、惩治我欲”,不忘责任和义务,不污染社会,不做社会的包袱。安徽走出的良吏便是这种不忘责任和义务的“牛”。《汉书·循吏传》6名传主中,安徽就占了3人。东汉“党锢之祸”中坚贞不屈的范滂是太和人,宋代包拯更是封建时代清官的典范,桐城人左光斗是明代反权*魏忠贤的斗士。
 安徽人左光斗身上有一种“绩溪牛”抵不到南墙不回头的抗争和拼搏的精神。万历、天启年间,桐城出了铁骨铮铮、弹劾魏忠贤的御使左光斗。左光斗在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与杨涟同举进士,历任御史、左佥都御史。任内在北方办理屯田,大修水利,提倡种稻,并提出“三因十四议” 的具体做法。天启四年(1624),杨涟弹劾魏忠贤,他参与其事,又亲劾魏忠贤32折罪。但魏忠贤先发制人,捏造罪名将他们逮捕入狱,并指使其爪牙许显纯,对左、杨严刑拷打,摧残至死。遇害后两年,魏忠贤的罪行得到清算,左光斗的冤案得到昭雪。后追赠太子少保,谥“忠毅”。&F:Dyy*K}`h~6m
万历二十八年,朝廷众大臣利用皇长子朱常洛年将二十,已经成人,应该择日婚配为理由,提请明神宗按定例先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再行皇太子加冠成年、婚配各种礼节。然而神宗采取对提议一概不理不睬的态度,却私自与郑贵妃立定誓约,一定要将皇位传给他们的孩子二皇子朱常洵。消息传出,满朝文武议论纷纷。皇长子朱常络更是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没了主意,只好利用左光斗和杨涟两内阁都御使大臣的威望,联合所有官员一齐反对,才将这件事拖了下来。-xT"d&K~ e/p TGa5rF
万历三十六年,左光斗先生想出一个绝妙的计策,买通郑贵妃最亲近丫鬟,偷出神宗交给她保管的立约锦盒,将里面的誓书用蠹鱼蛀得七洞八穿,刚好把常洵二字,啮咬得一笔不留,然后再悄悄地放回原位。其后第二年,看到时机已经成熟,由内阁大臣沈一贯奏请,再次力陈册储冠婚,事在必行。朝堂上群情汹涌激昂,议论纷纷,言官揭贴雪片一样飞到皇帝客案头,明神宗弹压不住。郑氏知道情况不妙,等神宗一退朝就携带锦盒向他哭诉,神宗取过玉盒,摩挲一回,叹息声中揭去封记,打开盒子观看。但见以前的御赐誓书已然两样,常洵二字无影无踪,不禁悚然说道:“天命有归,朕也不能违天了。”遂在第二日早朝下旨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陆续封各子常洵为福王等诸王,即日诏告天下。于万历三十七年十月望日,行立储礼。明祖制,藩王成年必须迁到封地,不得参与地方军务,做一个安份守已的王爷。福王也将择日前往藩属地洛阳,朱常洛总算坐稳了太子位,他就是明光宗。
 公元1620年,明神宗死去,他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也接着病死,神宗的孙子朱由校即位,这就是明熹宗。左光斗和杨涟一心一意想整顿朝政,但是明熹宗是个昏庸透顶的人。他宠信一个很坏的宦官魏忠贤,让魏忠贤掌握特务机构东厂。魏忠贤凭借手中的特权,结党营私,卖官受贿,干尽了坏事。一些反对东林党的官僚就投靠魏忠贤,结成一伙,历史上把他们称做“阉党”。杨涟对阉党的胡作非为气愤不过,大胆上了一份奏章,揭发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左光斗也大力支持他。LgU2u+k}3Vdr
这一来可捅了漏子。公元1625年,魏忠贤和他的阉党勾结起来攻击杨涟、左光斗是东林党,罗织罪状,把他们打进大牢,严刑逼供。
 左光斗被捕以后,他的学生史可法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他每天从早到晚,在牢门外转来转去,想找机会探望老师。可阉党把左光斗看管得很严密,不让人探望。}yw6y @XS,Zf@
左光斗在牢里,任凭阉党怎样拷打,始终不肯屈服。史可法听说左光斗被折磨得快要死了,不顾自己的危险,拿了五十两银子去向狱卒苦苦哀求,只求见老师最后一面。狱卒终于被史可法的诚意感动了,想办法给史可法一个探监的机会。当天晚上,史可法换上一件破烂的短衣,扮着捡粪人的样子,穿着草鞋,背着竹筐,手拿长铲,由狱卒带领着进了牢监。
 史可法找到左光斗的牢房,只见左光斗坐在角落里,遍体鳞伤,脸已经被烧得认不清,左腿腐烂得露出骨头来。史可法见了,一阵心酸,走近前去,跪了下来,抱住左光斗的腿,不断地抽泣。
 左光斗满脸是伤,睁不开眼,但是他从哭泣声里听出史可法来了。他举起手,用尽力气拨开眼皮,愤怒的眼光像要喷出火来。他骂着说:“蠢才!这是什么地方,你还来干什么!国家的事糟到这步田地。我已经完了,你还不顾死活地跑进来,万一被他们发现,将来的事靠谁干?”
 史可法还是抽泣着没完。左光斗狠狠地说:“再不走,我现在就干脆收拾了你,省得*人动手。”说着,他真的摸起身边的镣铐,做出要砸过来的样子。
 史可法不敢再说话,只好忍住悲痛,从牢里退了出来。
过了几天,左光斗和杨涟等终于被魏忠贤杀害。史可法又花了一笔钱买通狱卒,把左光斗的尸体埋葬好了。他想起牢里的情景,总是情不自禁落下眼泪,说:“我老师的心肠,真是铁石铸成的啊!”
 安徽人有一种披荆斩棘,锐意拓荒,敢为天下先的拓荒牛精神。小岗生产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等就是这些拓荒牛敢于吃螃蟹的结果,他们为我国的农村改革政策提供了有许多经验和政策,这些经验和政策都出自安徽,推向全国。
 安徽人身上的这股牛劲是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是这种牛精神形成的根本原因。五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黄河流域,安徽淮北地区属于中原之一部分,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先秦在淮北形成了老庄道家学派。到了西汉,寿春一带形成了以刘安为首的新道家学者群。而当时长江以南,尤其是皖南,还没有很好开发,所以从这一时期的典籍中几乎看不到这一带出过什么人物。汉末三国时期,孙吴统治江东后,江南才得以开发。东吴在皖城(潜山)、皖口(安庆)、濡须坞(含山)等地屯田,并兴修水利和圩田,使江南和皖南的农业经济得到开发。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商贸也随之兴旺,宛陵(宣城)、姑孰(当涂)、芜湖成为江南商贾云集的城镇。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出现铜冶炼中心梅根冶。由于中原战乱,江南经济的初步发展,北人南徙,世族豪强渡江来到江南。这一时期江南土著人物尚没有出现,主要是北方南迁士族人物,如迁至宣城的桓氏集团。
 唐代中前期,安徽的农业、手工业、制瓷业、茶叶生产都得到了发展,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仍在北方,政治和文化领域几乎为北方人物垄断。安徽这一时期人物人才的产出不多,处于“低迷”状态。
 北宋时期,安徽工商业尤其矿冶业得到较快发展。江南的铜铁开采量增加,池州铸造货币,皖南文房四宝工艺发达。安徽江南商业集镇密集程度逐渐超过北方。建炎三年(1129年)后,宋室南渡,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江南、皖南的人物人才密度大大超过北方,出现了张孝祥、倪涛等人物。0kUkSLk f-\
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四百年间,由于朱元璋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倾斜政策和徽商的崛起,安徽发展呈现辉煌。芜湖成为国内重要商埠和手工业中心。凤阳一度成为中都皇城。桐城文章扬天下,形成了桐城文派。皖南出现了徽商人物群和新安学派人物群,如戴震、程大位等。宣州出了安徽数学学派梅文鼎等大家和施润章等诗文家。?rJG8g ? {$]z
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求“唯义所在”。尽管这种境界一般人并不是一蹴而就,甚至很难达到,人们仍该“心向往之”去执著追求。正如孟子所讲:“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这些主张对于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培育了安徽人自尊自强的心态和刚直不阿的正义感,形成了安徽人明辨是非、坚持正义的凛然正气。段祺瑞在动乱的民国初年,有浓重腐败习气的中国官场中,段祺瑞就能做到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出污泥而不染”,视金银如粪土,实属难能可贵。面对高官厚禄,冯玉祥置生死于度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坚持抗日,彰显了安徽人的气节。 VMv'l{2eur_/O
安徽人天生有一种老黄牛般脚踏实地永不松套的实干精神。皖人刚健有为,强调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代的《周易•大传》已见成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是刚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自强不息,是积极向上,永不停止。刚健有为思想是以自强不息为主而同时包含着“厚德载物”的系统。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
作为徽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渗透和表现在安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的“盘古开天地”传说,“女娲补天造人”、“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神话,塑造的都是劳动创造世界、改造自然的开拓者的形象,体现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安徽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抗起农民起义的大旗,积极相应变法维新和辛亥革命、数十万江淮儿女投身到人民革命中,在枪林弹雨中走出了百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军。就是“日新”思想、“革新”精神的重要体现。历史表明,安徽人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脚踏实地永不松套的实干精神,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的斗争中仍然起着精神动员的作用。以对待人生的态度而言,这种精神以一种积极乐观、发奋有为的态度来主导人生。2Dm"A ?9A T
在地理学上,大的山脉和江河总是成为气候和自然带无可争辩的“分界线”。可这种分界线在安徽担负着双重作用。从东至西,淮河与长江横贯安徽。在气候上,淮北、江南、江淮之间三地区差异明显。有人调侃而言:芜湖码头北的人尽穿外套,码头南的人都是穿着衫衣。而从人的性格与方言方面来看,这种差别变得更大了。合肥地处皖中,乃是全省的中心,合肥人在安徽犹如北京人在全国一样,高人一等,得天独厚。合肥以北,特别是淮北人都被称为“侉子”;合肥以南,特别是江南人都被称为“蛮子”。究竟“侉子”“蛮子”指的是什么,是褒是贬,暂且不论。最起码合肥人把他们与自己明显地分开,至于“侉子”与“蛮子”之间则更是不同了。有人问,合肥人是“侉”是“蛮”,恐怕连合肥人自己也弄不清楚了。[-P*vOF
实际上,安徽东南西北四大地区人的性格确实也存在差别。淮北人也许与苏北、山东更为接近,受其影响很大。山东大汉的爽直、豪迈的气质毫无遗漏地反映在淮北人身上。淮北人的起居饮食更是与山东人几无差别,难怪合肥人把淮北人称为“侉子”,又把山东看作“侉子的中心”。淮北人有时也不经意地把自己划入到山东,比如说淮海平原、黄淮地区等等提法。淮北人的方言普遍具有北方特征,语言浑厚,语速稍慢,吐字较清晰,与普通话较接近。 m.|_ R;G!a
与淮北人相反,江南人则酷似闽粤之人。称之为“蛮子”,顾名思义,“蛮子”即有“蛮夷”之嫌。“蛮夷”原系对中国南方比较古老的且落后于汉文化的民族统称。早在古代时期,安徽土著居民主要是夷族与越族,属于楚文化。后来,由于受到长年征战,中原文化的“南征”,安徽的夷族与越族文化统统融入了中原文化。闽粤一带,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安徽要迟得多。夷越文化在这里保守了很长时间,且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成为“蛮夷”之中心。可见在历史上,江南已与闽粤有着同根之连。现在,虽然由于历史的融合,统一的中华文化早已形成,但是南方楚文化特征依然明显。而安徽江南地区乃是这一区域文化的边缘所在。所以江南人具有闽越人精明能干、聪明伶俐等等性格特征。江南人的方言语速快、频率高,接近粤语的模式,尤其是徽州话最难懂,就连安徽其他地方人听起来比听英语还要吃力。
 中国人的性格分布南北差异大些,东西差别相对小些,当然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除外。安徽人的性格分布也大体相当。皖东人接近于苏沪地区,受到这些地区的经济辐射和发展的刺激,所以对经济方面更显得热心,而且比较勤恳,讲究实在。皖西主要是大别山区,属于革命老区,该地区经济状况不好,发展条件较劣,有的地区基本温饱尚待解决。但是老区的革命传统仍然保留着。老区人淳朴、善良的性情依然如旧,生活方式与语言跟皖东、皖西之间的差别较小。 zLS@soq*c
如果有人有兴趣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在安徽走一遍,就会发现他似乎走遍了全国。尽管这话有些夸张,但从人的性格上而言,安徽人确是中国人之“缩影”。淮河、长江飞贯安徽,成为安徽人性格的天然“分界线”。淮北人是有着山东大汉的爽直、豪迈的“蛮牛”;江南人是有着闽粤商贾的机灵、能干的“拓荒牛”;皖东人是有着苏沪“实干家”们的勤劳、实在“水牛”;皖西人更兼中西部人的淳朴、善良“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