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电大教育的时代意义


     弹指一挥间,广播电视大学已走过30个春秋。30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度势发展的广播电视大学谱写了成人教育的壮丽篇章,时代的变迁尽显其中。30年有多久,有多少记忆可以保鲜又有多少往事消失在时间里?今年是纪念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电大30周年。30年来,电大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远程教育大学,发展态势良很好。30年来电大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培养的学生超过了600万,对推进社会发展、构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回顾一下电大30年发展的历史,这对不断发展的成人教育事业是有启发的。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是我党建党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电大办学的这段历史,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教育和高科技紧密结合的办学形式,不管时代发展几度风雨,我们都要与时俱进保证电大办学持续发展。 

   中国现代化建设,既需要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各行各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因而,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是两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大众化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及问题,困难的解决需要政策的正确性和传统教育思想的转变。一位伟人30年前的一个批示成就了今天占据成人教育半壁江山的广播电视大学。历史将永远铭记那一个时刻: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2月6日在当时的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关于筹建电视大学的请示》中方毅副总理的批示上圈阅“同意”。从此,星星之火开始燎原,1978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始筹建,2月8日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电大课程,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主讲第一课;1978年7月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正式通知全国各省,要求筹备成立广播电视大学。自此,广播电视大学立足于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办学理念,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经历了发源、成型及体系完善的过程。其发展壮大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政府教育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如何与时俱进、度势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何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政策层面上突破一些长期制约电大发展的瓶颈,就是电大办学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着力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

    小平同志批示创办电大是对我国教育体系调整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让民众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让教育质量直接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这是电大肩负的一代伟人的期许,也是历史赋予电大的使命。电大坚持以公益教育为主体,以补偿性和非学历教育为主的远程开放大学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其核心价值对社会来说是平民进步的阶梯,对教育来说是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砝码,对学习者来说是充实自我增进动力旅程的补给站,这也必然要求其在教学上要突出高质量,要以质量保证为核心。但无论以“公平”为政策导向,还是将“质量”作为改革的重点,两者都离不开政府的责任。尤其在公共财政的投入和分配之上,都需要政府综合考虑各类教育的性质和比重,选择较为合理的财政支持模式。对此,就需要我们对电大办学形式有一个精准而深刻的理解。诚如专家所言,创办电大是小平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和具体实践,是一项英明的决策、伟大的创举,是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捷径,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远程教育的先河。30年前电大的建立为我国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向现代化迈出了新的步伐,因此可以说电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创造。在当前社会对学习的需求,特别是知识更新的需求仍然很大的背景下,电大作为构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能够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十七大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优先、公平、终身、现代化”,这无疑是对小平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江泽民曾为电大题词:“办好广播电视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中央电大葛道凯校长发出了“在新形势下贯彻十七大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号召,因此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差异和多样性的时代,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研究新形势对电大的新要求以及新的发展规律,明确电大在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研究在大众化、学习型城市、和谐社会背景下如何开展远程开放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在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由他控教育转向自控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以人为本、物尽所用,以学生学习为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利用教学资源,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深信,在终身学习社会建设过程中电大教育有着巨大潜力,如果我们始终致力于“理念先行、定位先行、固本培元、度势发展”的内涵发展之路,就一定能够保持迅速而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