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生、共荣 -----漫谈道家风水 风水考察实例 |
露天道教博物馆 2006年夏初,我与朋友含雨一起游览了上饶地区境内的三清山 。我此行不是欣赏风景,而是专程来考察道家风水。1600多年的道教文化熏陶,给三清山留下了丰富的道教文化遗存与浑厚的人文底蕴。230多处道教宫、观、府、殿、亭台、坊桥、池、泉、井以及山门、华表、石像、石雕、石刻等古代建筑,遍布各处的摩崖石刻,独特的布局方式,随处可见的道教文化遗迹,不仅给了三清山“露天道教博物馆”的美名,更塑造了三清山清绝尘嚣的品性。仙峰福地,自然引人向往。 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 357-361) 年,炼丹术士、著名医学家葛洪与李尚书首先上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鼓吹“人能成仙“,至今山上还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尤其那口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被后人称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可以说,三清山的开发与颓败,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 据元鲁起元《游三清山记》所载,“稍下得平地,宽可八、九亩,有老僧结庐其上,作三清观”。明景泰年间扩建后,改称三清宫。清嘉庆癸酉年(1813)年毁于火。玉山、德兴两县方士化缘重建,但规模远不及从前。宫宇坐北朝南,前后两殿,二层二进。前殿高5.6米,后殿比前殿地基高2.3米;两殿总面积310平方米。殿为九脊顶,四周为明建旧墙,用花岗岩石条干砌而成。前后两殿相连,每进三直,中间大门,两边小门。前殿立有四条大方石柱,顶着石梁(明代建筑),梁上为大架屋(新修)。后殿为四根大木柱顶木梁,上盖以红瓦。整个梁、柱、墙、池、门以花岗石琢磨铺造为主,镶嵌得天衣无缝,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之一。宫门上方额写“三清福地”四字,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立。三清宫前后两殿,供奉神像四十八尊: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神像,端坐大殿正中;宫前的排云桥,有石刻灵 如此悠久深厚的三清观文化,却鲜有人问津,导游不向游客推荐,走到附近时便掉头就走,说那儿没有什么看头,还好含雨友为满足我的风水考察欲望,舍导游独陪我往前走去。行走不多远就来到三清道观建筑群,它静静地守立在群山环抱之中,无人声喧哗,自然无香火。道教古建筑群由三清宫观、龙虎殿(甲寅山庚申山小空亡)、风雷塔、古丹井、王祜墓(壬山丙向大空亡)、华盖松、连理松、凤尾松等组成。 三清宫等宋、明代道教古建筑依八卦排列,将道教风水理念与自然景观“天人合一”,其座山立向均为小空或大空,充满玄机奥秘 。 三清山道观的选址非常有特色,完全按照《葬书》所说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神象的模式,其余建筑也是依八卦方位布局。三清宫踞九龙山口,位八卦之中建筑中心。那些风雷塔、龙虎殿等无不渗透着道教的“动与静、虚与实、巧与拙、藏与露”。譬如风雷塔位于三清宫“震”方,处于悬崖边缘,下临千仞幽谷,地势奇险。塔身分七层,为六面垂檐行。它经过了500年风吹雨打,冰侵雪压,依然完好无损,巍然屹立。借景传神浑然天成,动静、虚实、巧拙、藏露的辩证法在这里充分体现。 道教风水观中的生态伦理理念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中国风水的发展最早来源于道教之说,"天人合一",就是道家生态伦理的精髓,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笔者曾撰文《风水学中的生态观念》,就是阐明风水中的选址符合生态保护理念。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 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我与三清宫道士玄林交谈中,就反复听到他对三清宫群风水布局的奥妙和道教的淡泊和宁静生活方式的陈述。 风水中讲究“顺乎自然之道”,利用客观环境的山水景观为自己营造理想的居住环境, 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风水中的龙水交会,就是体现了“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道教生态伦理精神正是讲究“顺乎自然之道”,其追求万物一体。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 从考察三清山风水回家后,生发上述想法,在此抛出给同仁参考,贻笑大方。 |
漫谈道家风水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