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
你的留言和评论我都看了,实在是很中肯的。如果李零先生也能看到就好了。
但恐怕也是一厢情愿。因为,从李先生对我的反驳可以看出他的心胸和气量。
“哗众取辱”那篇小文,我想你是仔细读过的了。其实,充其量只能算一般的批评,连尖锐都谈不上。至于以“哗众取辱”为题,完全用的是李先生本人的修辞术。
我写那篇文章的用意有三:第一,指出书名不对;第二,这个标题可能产生相当严重的后果;第三,把李零先生的本来用意和实际造成的后果区别开来。这样一篇文章,在李零先生那里,却成了“破口大骂”,就可见其雅量了。
李零先生“自序”中闹的那几处笑话,我第一次在网上浏览的时候就看出来了。之所以隐而不发,仅仅是因为文章的作者是李零,那个曾经有过数次深谈的学者李零。
李先生拿我那篇小文里的一处“硬伤”大做文章,未免太轻率了。他也不想想,我批评他这样一位以考据名家的学者,焉能如此不慎。之所以不加辨析,直接引用《史记》的原因有二:其一,我手边没书。连《史记》也只有电子版。而维尔茨堡大学图书馆的中文书数量和种类都少得可怜。其二,李零先生不也是以《史记·孔子世家》里的一条“孤证”为根据的吗(详见《关于“下半身像狗”的几点补充》第六条)?那我又何需考辨?而如果李先生自己跳出来说《史记》靠不住,这种自打耳光的举动,省我多少言语?
没想到李先生居然真地跳出来了。可见连《孙子兵法》也没学到家。当然,关键问题还是他的不厚道。由此可知,《孙子兵法》只对什么样的人有效。
很久没有见面了。想想当年在一块儿问学的日子,真是不胜感慨。
祝好!
立华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