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家雄

男,20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大学毕业,现居北京。优秀的久经考验的青年作家和诗人,曾在上百种报刊发表各类作品八十多万字,主编并出版了十多本校园题材、文学题材的图书,比如“北大情爱三部曲”、“70年代”(或称“70后”)青年作家群的爱情小说选《玫瑰深处的城市》(2001年,海南出版社)及其中篇小说选集(三本,2003年1月,北京出版社)。20004年10月出版长篇小说力作《校花们》。座右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991年春运期间熬夜买票的故事


 

春运期间的车票实在不好买,尤其在十好几年前的那个年代。

曾经有那么个寒冷的冬夜,我在露天的售票窗口前排队熬了整整一夜,如此勤苦,可我竟然还是没有买到票!想想都悲哀。但老天却还是安排我如期地上车回家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就来回忆回忆。

 

 

记得是在1991年底的那个冬天,我因故没有预订回家的票,所以临到放寒假了,就只好自己去买票。记得那时我们都在中国人民大学东门旁边的那个售票点购票,早就听说,买票的人特别多,票无比难买,所以第一天我是抱着“侦查”的心态去的。结果午后到那里时才知当天所能预售的票都已卖完了,我被告知,售票点会在第二天早上...

Read more

王蒙对毛泽东的印象与复杂感情


    由朱家雄选编的《点亮人生智慧——王蒙话语》一书已由山东美术出版社于2009年1月出版上市。

    以下内容选自该书第六辑《毛泽东印象》一节。

    王蒙于1956年9月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但王蒙并未因此陷入绝境当中。因为他的这篇小说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这位巨人甚至在一次会议上亲自评说到了该篇小说。似乎正因为如此,王蒙没有遭到真正的批判,而是受到了某种只可意会的保护。王蒙自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终于在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调回北京。并在作...

Read more

《叶挺将军》中的朱德与朱培德


国共两党中的朱德与朱培德

 

 

 

近日中央电视台一频道播放电视连续剧《叶挺将军》,我偶然看了几集,注意到当中有叶挺和周恩来、朱德、贺龙、叶剑英等组织南昌起义的剧情,于是就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为什么决心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以反抗国民党镇压的中国共产党会选择在南昌发动首次起义发生了兴趣。其实以前我也注意到了朱培德与朱德这两位本家兼同班同学在当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但却没有合适的机缘来写写这事,眼下呢,《叶挺将军》的播出或许要算是一个不错的契机,所以我就在这里简单写写这两位风云人物——对共产党贡献极大的朱德以及对国民党贡献极大的朱培德。

 ...

Read more

经济危机的根源与解决办法


现在全球还在闹经济危机,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危机会延续多久,所以心里都有些惴惴不安似的。我想,这样的时候,其实是人类对自身进行深刻反思的最好时候。并且每个人都应该反思和思考,不论你属于哪个阶层、哪个行业,扮演的又是什么角色,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都不一样,这些所看到的、经历的、感受到的,都不一样,而所有这些反思和思考汇总在一起,应该有利于人类更清楚、更客观地认识整个社会的问题,以及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虽然不懂经济,但我以为经济方面的基本问题许多时候其实人们只需要发扬最基础的理性和直觉就能看出其本质来,因为人们都不是傻子,都难以被真正地糊弄。
在我看来,经济危机的实质恐怕更多的是人类上层...

Read more

回忆1990年西川在北大悼念海子


20年前的3月26日,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20年后的3月26日,人们似乎都想说点什么以表达对这位诗人的纪念。

我记得许多年前的自己曾在杂志上写过一点关于纪念海子的文字,新的文章写不出,我姑且就找来那点文字贴在下面罢。

这点文字摘自在下当年发表在《大学生》杂志(1993年第7期)上的《我瞳孔中的名人——小人物视野里的风景之二》一文(此文以三个小标题依次写了莫言、汪国真、西川),以下有关西川怀念海子、骆一禾的叙述就出自该文。

 

 

西川

西川是一位青年诗人,1985年自北大英语系毕业,听说当年在北大校园是与海子、骆一禾并列的“北大诗坛三剑客”,颇有才华。他...

Read more

《殷墟》,答谢北大70后官员之作


诗:《殷墟》

 

作者:朱家雄

 

题记:

2007年冬,应河南省安阳市某正处级官员李博士之邀,我跑去古都安阳观光,受到了周到而热情的接待。在安阳的两三天,我先后游览了殷墟、红旗渠、袁林(袁世凯墓)三处景点,心中颇有感慨。临别之际,李博士约我花点时间写写安阳,我领会李公仆的意思,大约是命我为安阳的旅游事业尽一点力,于是想都没想只一张口就答应了。但回到北京以后,因为李博士一直没有追问,我竟然就一直也没有动笔!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过去了一年半,但我心里仍为自己的食言感到颇有些惭愧。

李博士比我还小几岁,在学校念书时就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毕业后更是了得——直接去某地当了副...

Read more

正视北洋政府对五四运动的贡献


北洋政府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贡献

 

 

谈到新文化运动,人们总是想到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光辉的名字,谈到五四运动,人们总想到北大的学生带头走出校门去游行抗议,乃至引发全国性的罢课、罢工、罢市风潮并促成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的光辉事迹。只是当时的北洋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对立面或乃至就是所要抨击的对象,包括我们的教科书上也一直是这样定调子的。

但我总觉得这样的教科书应该重新改写一下才好,这样的评价和论调也应该做些修订才好,否则,我们的历史就又多了一起冤案——没有北洋政府的宽容(蔡元培这样的人能被任命为北大校长,这事恐怕也...

Read more

70后作家之五虎大将


70后作家群貌似很庞大,认真盘点起人头来会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但在全国范围内真正有所成就、名声响亮者却可谓为数不多,或者说,当中的一些人其实已经逼近此种状态了,只是还缺乏一个获得各界高度肯定和社会全面承认的契机,这其中尤其包括当代文学史的重视、作家品牌的推广和读者们的青睐。此种局面或许正是70后作家多年来一直置身于夹缝中的尴尬处境的一种折射。

为了使70后作家群早日走出困境,多年来我几乎每有机会就会跳出来,为之鼓与呼一般耗时写些相关的文章,虽然每次都无济于事,甚至适得其反,但堂吉诃德却也有精神可嘉的一面。

为了提高70后作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有时觉得也不妨借用一下“唐宋八大...

Read more

张颐武教授为《毕业前后》所作序言


以下文章为著名评论家张颐武教授为本人新近出版的小说集《毕业前后》所作序言,

近日,《中国图书商报》转载了此文,我姑且也把此篇大作转载在这里吧。

 

 

在“夹缝”中表达不可替代的可能性

——序朱家雄的小说

 

 

张颐武

 

 

 

    我和朱家雄相识多年,他是个恳挚真诚的年轻人,不善言词,却非常执着于写作和思考。他这些年一直在写作和编书,以自己的勤奋做出了一些难得的实绩。他的工作的范围都是集中在对于70后的思考上。这些工作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他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