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徐友渔

徐友渔1947年生于四川成都,1977年考入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197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为杜任之、洪谦(维也纳学派领导人石里克的学生)。获硕士学位后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工作,1986—88年赴英国牛津大学进修,指导教师为当代语言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达梅特。

请勿用政策代替法律法规


请勿用政策代替法律法规

 

徐友渔

 

近日连续看到有关于免除个人所得税的消息。比如,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近日联合发出通知,院士等高级专家延长离休退休期间,其薪酬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又如,南京市政府方面宣布,软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在南京买车买房,可以一次性地退还上一年度所交个人所得税。

类似的消息在中国屡见不鲜,记得前不久也读到两则报道,一是说,对于院士获得的发明奖,将免征个人所得税;二是说,有作家倡议,为了鼓励广大作家创作出优秀作品,对他们的稿费收入或版税实行免征个人所得税。

很可能,在这些决定和倡议的后面是良好的动机:为...

Read more

以人为本是普世价值


   以人为本是普世价值  

 

徐友渔

 

这次汶川大地震空前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人的表现获得了整个世界的赞扬,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巨大的地震灾害面前,始终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把受灾人民的安危、利益、感受放在第一位。亲临第一线的温家宝总理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做百倍努力,这句话道出了灾民、抗灾者和全国人民的心声,表达了举世认同的一个简单道理。这句话感人肺腑,同时具有震撼力,这是因为它在中国第一次传达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它代表和体现的价值并非历来都是不言而喻的。

年轻人可能难于理解以前长时间内占...

Read more

举报无门,原因何在?


举报无门,原因何在?

 

徐友渔

 

三鹿奶粉事件,说明我们的监管是不得力、不到位的。我的体会和观察,有时其实是形同虚设,请看我最近的亲身经历。

《四川日报》社所属《文摘周报》2008年9月5日第2版刊登一则广告,题目是“我几十年的前列腺炎治好了”,其中称:“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研制的纯中药解毒通淋丸”对前列腺导致的各种症状效果显著,并称“面向全国郑重承诺,凭信誉卡无效退货”。开列的救诊及通讯地址是“北京恩济中医医院前列腺疾病康复中心(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42号,邮编:100036)”,咨询电话010-88116698。

2008年9月7日(周日),我打上述电话,问...

Read more

徐友渔出版新书《重读自由主义及其他》


河南大学出版社于近日出版徐友渔新书《重读自由主义及其他》,本书系汝信主编“赫尔墨斯国际前沿论文书系”首批之一,重点研究正义、平等、宪政等问题,主要内容体现作者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新问题新发展的把握,以及这些西方学理与中国现实问题的关系,下面是该书的前言。

 

 

这是一本自选集,收录的是10年来我在研究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方面发表的论文。

大约在10年前,我的专业兴趣和研究方向从当代西方分析哲学、语言哲学转向政治哲学,这个转变是慎重的、深思熟虑的。我从阅读文献中感到,当代西方哲学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活跃、最富有成果的分支是在政治哲学领域,像罗尔斯的《正义论》这样的...

Read more

推荐30年改革开放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10本


推荐30年改革开放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10    徐友渔

 

1.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以细腻的笔触和庄重的精神描写时代的大悲剧,优雅和动人都达到极致

 

2.阎连科:受活

以极具震撼力的方式表现中国农村在社会转型期的畸形变化,击中时代弊病的要害;语言探索大胆、成功

 

3.阎连科:丁庄梦

不但揭示了当代中国艾滋病悲剧,而且揭示了受害者身上的劣根性,两种悲剧互为因果,急剧恶化人的肉体和心灵

 

4.北村: 愤怒

以陀思托耶夫斯基的风格描写人的灵魂颤动,内心善与恶的交战,表现了中国文艺作品中少见的悲天悯人情怀

...

Read more

2008年话“大国”


2008年话“大国”

 

徐友渔

 

对于中国人来说,2008年注定是一个特殊的、标志性的年份。这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一方面可以检阅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另一方面必须反思和检讨以社会公正和腐败为核心的种种问题。2008年将以成功地举办了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以及“神七”的成功而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册。尤其是看奥运会开幕式,真有那么一股子“八方来朝”的气势,不论是官员还是小民百姓,不论在商界还是在学界,人们说话的口气明显变大了,不论在话语中还是心理上,无不透露出“我们是大国”的意味。

中国是不是已然成为世界大国,是什么样的大国?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大国?

奥...

Read more

君子之交淡如水:认识李慎之先生


君子之交淡如水:认识李慎之先生

 

徐友渔

 

李慎之先生从1985年起任社科院副院长,我从1982年起在社科院正式作研究工作,但与他长期无交往。我不了解他,我以为他和其他学术官僚没有两样,直到80年代末知道他的一些言行,才对他产生由衷的敬佩。又过了10年,在读了他的一篇纪念建国50年的文章后,他成了我心目中极少几个值得崇敬的当代老一辈知识分子之一,我以能认识李慎之先生而终身自豪。

我第一次见到李慎之先生,是在80年代某年的春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庆祝五四青年节,由院领导会见一些青年科研人员,作为副院长的他陪同胡绳院长接见我们。在会上,很多人反映,社科院科研条件需...

Read more

徐友渔点评改革开放30年中几大思想文化事件


徐友渔点评改革开放30年中几大思想文化事件

 

 

周扬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周扬想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动机是良好的,这出自他的信念和责任,更出自他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苦难而得到的教训,他把对自己前半生的忏悔转变成晚年的勇敢探索;他的观点与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工作比较,毫不新颖和前卫,更谈不上异端;但他闯入了禁区,踩上了地雷,他的个人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

 

 

巴金的《随想录》

巴金晚年提倡“讲真话”使他格外受到敬重,这件事究竟是可喜还是可悲?可喜在于老人的勇敢表明我们这个民族良知未泯,可悲在于底线伦理竟成为我们这里极...

Read more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分化与流变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分化与流变

 

徐友渔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转型急剧而深刻,反映各种问题、利益、矛盾和诉求的社会思想相当丰富。为了排除干扰,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邓小平发出“不争论”的指示,虽然“万言书”不时出现,“姓社姓资”问题不断挑起,但总的说来争论不在体制内而在民间,思想文化的大格局已经不落传统意识形态窠臼。当代中国社会思想的分化与流变发源于人们的独立观察和自发思考,虽不显见于主流报刊,但反映的是真实的存在,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前途和未来社会的走向将有深远影响。

 

思想起点和80年代的“文化热”

 

中国的改革开放需...

Read more

李泽厚:80年代独领风骚


李泽厚:80年代独领风骚

 

徐友渔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中,李泽厚当得起“学界领袖、青年导师”的称号,他没有任何行政职位,仅靠自己的思想、著作而引导潮流,给一代年轻学人巨大影响。他在90年代曾说,那一代大学生都是看他的书成长起来的,这话无疑是夸大了,但应该承认,就其思想影响的广泛和深入而言,在80年代他是第一人。

李泽厚以其美学家身份登上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一部《美的历程》一面世就风靡全国,令无数读者倾倒。这部著作有独到的思想和哲理,但引起广大读者迷狂并由此引发“美学热”的,首先是它的言说方式和文字魅力。书名中的“历程”二字使得作品没有令人生畏的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