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肖知兴

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

关于家臣战略


  前些天读到一个网友的感慨,说是中国很多影视剧里,演奴才似乎成了热饽饽,很容易出彩。到底是演员演技高超,还是中国人特别喜欢当奴才的感觉呢。我突然觉得有点不寒而栗。我的博士论文里有一章分析所谓的家臣战略(vassal strategy),讲的就是奴才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的情况。

  我用“vassal”这个词,一方面是为了保持与现有的英文文献的连续性,一方面也是因为英文中没有更好的表达这个有复杂涵义的词汇,“flunky”( 势利小人,阿谀奉承者)比较相近,但其词根“flunk”的意思是失...

Read more

洗脑与企业文化


  洗脑企业天天教育员工,却不知建立双赢的企业文化的要义是教育雇主,教育上司。

  企业文化是一个很难写的题目,因为几乎每个爱想点事儿的人都各有一套关于企业文化的理论,要想写得让大家看了觉得有道理,放弃自己原先的理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先来看企业文化的教科书定义。MIT的沙因(Edgar Schein)于1992年所著的《组织文化和领导力》一书迄今为止是这个话题的权威:文化是一群人在解决适应环境和内部团结的问题时习得的、成体系的一系列基本预设(basic assumptions)。这些预设在实践中卓有成效,所以被认为是正确的,被当做解决问题时正确的感知、思考和感觉(p...

Read more

一以贯之


  《论语》是中式风格的一个典型,轻松,自然,活泼,有一种原生状态的凛凛生气,有点象《清明上河图》的散点透视,也有点象《红楼梦》的“伟大的混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读者想侧重了解其思想的结构性,《论语》就显得零碎,甚至有些散乱,要想找到我们习惯的所谓“中心思想”,就颇不容易。当然,我也不是多么喜欢凡事先问中心思想的这种小学语文老师的习惯,只是考虑到人际交流的有效性,不得不为之而已。例如,烦中心思想的人,应该罚他写一写学术文章,“概述”部分是中心思想,“介绍”部分是中心思想,“...

Read more

敬忠以劝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第二)

  按钱穆,白话译文是:季康子问:如何可使民众敬其上,忠其上,并肯加倍努力呀?先生说:你对他们能庄重,他们自会敬你。你让他们都能孝其老,慈其幼,他们自会忠于你。你拔用他们中间的善人,并教导他们中间不能的人,他们自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让员工敬业,忠诚,加倍努力,这也是大多数管理者梦寐以求的目标。孔子提供的解决方案很简单,你如果想让员工恭敬的态度对待企业,你得先尊敬员工;你如果想让员工对忠诚于企业的利益,你得先让他们有条件建立的和睦的家庭;你如果想让他们加...

Read more

名不正,言不顺


  我因为经常需要给外国人讲中国公司和中国管理,发现中国公司的名字尤其是英文译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名不传,一个好的中英文名字,对于公司外部品牌建设、内部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往大里说,一个公司的名字好坏,甚至能够直接影响这家公司是否能够建立百年基业。名字背后,有太多值得大家仔细思考、却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东西。展开讲,这几乎是一门专门的学问,这里我仅就我工作中经常涉及的、看得比较着急的、大家也都比较熟悉的例子做一些简单点评,言者虽然谆谆,听者也许藐藐,这就不是我所能顾及的了。

  国有垄断公司因为市场主要在国内,又是垄断半垄断性质,中文名字是天经...

Read more

子贡问政


 《论语》笔记1:子贡问政(代序) 

    管理学的核心道理本身其实很朴素,与中国传统经典中的思想的朴素性非常类似,这就给我们打通管理学与中国传统经典之间的内在理路留下了契机。闲来我用管理学的思路来读中国经典,渐渐读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古今能够实现交流是因为,几千年的跨度背后,人际互动的经验和道理,未必会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不象从《易经》中读出现代物理来那样八卦,让专业人士哭笑不得。更何况,在这个满城说奶酪,言必称哈佛的年代,整理点国故,也算是发掘传统经典中的现代元素,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Read more

小地方,大企业


  这些年,到西方去观光的中国人对他们的所谓大城市往往不以为然。例如,号称世界第一大都市的纽约,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气势宏伟,所谓的时代广场,不过是几条街的交汇处而已,根本不“广”;洛杉矶、亚特兰大、菲尼克斯等大城市的市中心,除了偶尔碰上几个神色诡异的有色闲人,冷冷清清,大白天走起来都有点让人提心吊胆。欧洲的大城市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伦敦的街道窄到让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至于巴黎,其卫生和治安问题更是臭名远扬,前脚刚踩在狗屎上,后脚又被人故意绊一下,试图把你背上的挎包抢走。碰上这种事情,估计再一厢情愿地“浪漫”的人也要觉得有点煞风景了。

...

Read more

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


  鸟儿的翅膀,如果挂上了黄金和奖牌,将如何飞翔?中国社会盛行的关系文化过于强调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容易使大家陷入从众心理,很难产生创新所需要的特立独行、笑骂由人的个体主义精神。除了关系文化外,权力文化与现世文化也是导致中国人创新不起来的原因。

  2008年底,“山寨”这个含义模糊而暧昧的词汇忽然走红。山寨手机、山寨笔记本、山寨网络剧……一时间,神舟无处不“山寨”。从2005年10月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到2008年中国企业界流行的“山寨”,这是中国企业艰难创新的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写...

Read more

华为权棒交给谁


  写这篇文章我有几个前提先要说明。第一,我写过不少夸奖和推崇华为和任正非的文章,这一篇文章不一样,更多是怀疑和担心,但不代表我对华为的综合评价、对华为在中国企业中的地位发生了什么根本性的变化;第二,我希望华为健康发展。作为一个中国管理学者,华为的健康发展事关我的切身利益。华为要是出了什么问题,别的先不说,首先我自己就损失了一个可以在课堂里作为正面典型讲的重要案例,尤其是可以在国际管理课堂里讲的正面案例;第三,华为是一家在IT时代用石器时代的作风开展公共关系的公司,正式渠道的信息透明度、信息可获得性很低,而且一般的在职者,无论高管还是普通员工,都战战兢兢、守口如瓶。所以,我掌握的信息,只...

Read more

如何管理树上的猴子?


  语出网络上流传的经典签名:“单位就像一棵爬满猴子的大树:向上看全是屁股,向下看全是笑脸,左右看全是耳目。”屁股和笑脸的对比触目惊心,但这里我的主题词是耳目,因为耳目很大程度上是屁股和笑脸的原因,一个组织广泛使用类似于情报、间谍、特务之类的管理手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阳奉阴违、欺上瞒下的企业文化。

  作为一种组织控制的极端工具,特务体系的作用确实立竿见影,一两个反面典型拿出来一示众,大家自然噤若寒蝉,战战兢兢,一时间,貌似河清海晏,气象一新,江湖一统,千秋万代,给一心谋求 “管控”、“掌控”的管理者带来极大的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