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由Solomon Asch为我们带来的入选十大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表明:我们当中很多人都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否定自己的看法。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5/27/177650.html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天生的喜欢人云亦云——我们时常不假思索地相互模仿对方穿衣的品味、谈话的口吻和态度。但是这种人云亦云究竟到达了什么地步?你是否认为自己可能会在模糊不清的时候否决自己的看法,而去附和别人呢?
实验
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他带来了一些男大学生,每次带一个人进入一个房间,和其他8个假冒的被试一起(Asch, 1951)。然后,他们看了和上面的两幅图类似的图形,并作比较。被试被要求说出A、B和C中哪一条线和那条参考线一样长。这个过程重复了12次,期间被试观察了以上图片的改进版。
被试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其他坐在桌子边的八个人是在玩一个游戏。他们都是同伙,之前被实验者嘱咐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在一半的实验中他们给出偏短的线段作为答案,而在另一半实验中他们则给出偏长的线段作为答案。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5/27/177650.html
真正的被试对此一无所知,他们实际上是在五位故意给出错误答案的实验者的同伙之后第六个回答问题的。
令人惊讶的发现
实验结果十分引人入胜,而且出乎Asch的意料:在超过一半的试验中,50%的人和“假被试”一样给出了错误的答案。在所有12次试验中只有25%的被试拒绝受到主流的、明显错误的判断的影响。5%的人总是附和主流的错误观点(我们都认识这样的人,不是么?!)。在所有的试验中平均的附和率为33%。
因为对于被试为何附和主流意见感到好奇,Asch在实验后采访了他们。他们给出的答案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再熟悉不过了:他们都觉得焦虑、害怕别人的反对而变得因顾虑他人的看法而显得不自然。
多数人解释说他们和组里其他人看到的结果不一样,但是他们觉得别人是正确的。有些人说他们附和别人是为了避免引人注目,尽管他们知道组里其他人是错误的。
小部分人说他们和其他人的看法是一样的。这个研究的发现是如此令人惊讶,这启发了很多心理学家去作进一步研究。以下是他们的一些发现:Asch自己发现,如果被试只需写下他们的答案(同时别人说出他们的答案),附和的几率就降低了12.5%。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5/27/177650.html
Deutsch和Gerard(1955)发现即使在高度匿名和对于答案高度确定的情况下,附和别人的几率还有23%。那些“人云亦云者”典型地感到非常焦虑,地位低下,并且很需要认同感,时常有权力主义的性格。
文化差异在人云亦云的情况中是很重要的。来自于更倾向于认同人云亦云的文化的人——典型的就是东方社会——更容易人云亦云。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5/27/177650.html
好坏参半
对于这个最初主题的变化不断继续,人们研究了很多可能的实验变换,但是基本的发现仍然十分牢固。虽然我们模仿他人并不让人意外,但是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人们尽管有亲眼所见的证据还是选择去附和别人。想象一下在更加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怂恿人们人云亦云会变得更加容易,而这种情况时常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云亦云本身可以说是好坏参半。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去附和他人。事实上,如果我们不在某种程度上遵从规范的话,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会变得困难许多——无论是遵从法律还是在邮局前排队。
遵从规范的危险太显而易见了,只要看看Milgram对于服从的实验中人们以遵从之名做了什么,我们就能得到很多暗示。有时,如果我们坚持自己的主见而不是附和他人的言行,那样会好许多。
人云亦云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
如果某一天,我们决定不再人云亦云,或者甚至突然开始人云亦云,那么我们肯定会产生对于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的考虑。对于你来说事情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呢?很多人发现他们不懂得人云亦云,这在生活中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人云亦云妨碍了他们摆脱别人的影响,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