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决定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1、自我认知
  穷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赚钱和如何才能赚到钱,认为自己一辈子就该这样,不相信会有什么改变。
  富人:骨子里就深信自己生下来不是要做穷人,而是要做富人,他有强烈的赚钱意识,这也是他血液里的东西,他会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致富。
2、休闲
  穷人:在家看电视,为肥皂剧的剧情感动得痛苦流涕,还要仿照电视里的时尚来武装自己。
  富人:在外跑市场,即使打高耳夫球也不忘带者项目合同。
3、交际圈子
 穷人:喜欢走穷亲戚,穷人的圈子大多是穷人,也排斥与富人交往,久而久之,心态成了穷人的心态,思维成了穷人的思维,做出来的是也就是穷人的模式。大家每天谈论着打折商品,交流着节约技巧,虽然有利于训练生存能力,但你的眼界也就渐渐囿于这样的琐事,而将雄心壮志消磨掉了。
富人:最喜欢交那种对自己有帮助,能提升自己自己各种能力的朋友。不以个人喜好交朋友。
4、学习
 穷人:学手艺
 富人:学管理
5、时间
 穷人:一个享受充裕时间的人不可能赚大钱,要想悠闲轻松就会失去更多赚钱的机会。穷人的时间是不值钱的,有时甚至多余,不知道怎么打发,怎么混起来不烦。如果你可以因为买一斤白菜多花了一分钱而气恼不已。却不为虚度一天而心痛,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
 富人:一个人无论以何种方式赚钱,也无论钱挣得是多还是少,都必须经过时间的积淀。富人的玩也是一种工作方式,是有目的的。富人的闲,闲在身体,修身养性,以利在战,脑袋一刻也没有闲着;穷人的闲,闲在思想,他手脚都在忙,忙着去麻将桌上多摸几把。
6、归属感
 穷人:是颗螺丝钉。穷人以为出身卑微,缺少安全感,就迫切地希望自己从属于并依赖于一个团体,于是他们以这个团体的标准为自己的标准,让自己的一切合乎规范,为团体的利益而工作,奔波,甚至迁徙。对于穷人来说,在一个著名的企业里稳定的工作几十年,由实习生一直干到高级主管,那简直是美得不能再美的理想。
 富人:那些团体的领导者通常都是富人,他们总是一方面向穷人灌输: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你不从属于自己的团体,你就什么都不是,一文不名。.但另一方面,他们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招兵买马,培养新人,以便随时可以把你替换掉。
7、投资及对待财富
 穷人:经济观点就是少用等于多赚,比如开一家面馆,收益率是100%,投入2万,一年就净赚2万,对于穷人来说很不错了。穷人即使有钱,也舍不得拿出来,即使终于下定决心投资,也不愿意冒风险,最终还是走不出那一步。穷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鸡生蛋,蛋生鸡,一本万利......但是建筑在一只母鸡身上的希望毕竟是那样的脆弱。
 富人:富人的出发点是万本万利。同样的开面馆,富人们会想,一家面馆承载的资本只有2万,如果有一亿资金,岂不是要开 5000家面馆?要一个一个管理好,大老板得操多少心,累白多少根头发呀?还不如投资宾馆。一个宾馆就足以消化全部的资本,哪怕收益率只有20%,一年下来也有2000万利润啊。
8、激情(能不能干成事,首先要看有没有激情)
 穷人:没有激情。他总是按部就班,很难出大错,也绝对不会做到最好。没有激情就无法兴奋,就不可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大部分的穷人不能说没有激情,看他的激情总是消耗在太具体的事情上:上司表扬了,他会激动;商店打折,他会激动;电视里破镜重圆了,他的眼泪一传一串往下流,穷人有的只是一种情绪。
 富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这样的激情,穷人终将不是穷人!激情是一种天性,是生命力的象征,有了激情才有了灵感的火花,才有了鲜明的个性,才有了人际关系中的强烈感染力,也才有了解决问题的魄力和方法。
9、自信
 穷人:穷人的自信要通过武装到牙齿,要通过一身高级名牌的穿戴和豪华的配置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自信,穷人的自信往往不是发自内心和自然天成的。
 富人:李嘉成在谈到他的经营秘诀时说:"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光景好时,决不过分乐观;光景不好时,也不过度悲观"。其实就是一种富人特有的自信。自信才能不被外力所左右,自信才可能有正确的决定。
10、习惯
 穷人:有个故事,一个富人送给穷人一头牛。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难过。穷人于是把牛卖了,买了几只羊,吃了一只,剩下来的用来生小羊.可小羊迟迟没有生出来,日子有艰难了。穷人把羊卖了,买成了鸡,想让鸡生蛋赚钱为生,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最后穷人把鸡也杀了,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了,这就是穷人的习惯。
 富人:一个投资专家说,富人成功的秘诀就是:没钱时,不管多困难,也不要动用投资和储蓄,压力会使你找到赚钱的新方法,帮你还清帐单。这是个好习惯。性格决定了习惯,习惯决定了成功。
11、消费花钱
穷人:买名牌是为了体验满足感,最喜欢试验刚出来的流行时尚产品,相信贵的必然是好的。
富人:买名牌是为了节省挑选细节的时间,与消费品的售价相比,他更在乎产品的质量,比如会买15元的纯棉t恤,也不会买昂贵的莱卡制品。

穷人与富人的区别

穷人 

富人

掌握世界上20%的财富

 掌握世界上80%的财富

用脖子以下赚钱

用脖子以上赚钱

 卖时间  

买时间

找一份好工作

找一名好员工

受人支配

支配别人

做事情

做事业

重视学历

重视经验

知识就是力量

行动才有结果

我要是有钱我就怎么怎么做

我要是怎么怎么做才有钱

爱购物

爱投资

爱瞎想

有目标

答案中找问题

问题中找答案

在乎眼前

放眼未来

错失机会

把握机会

早上才想今天干什么

计划明天

按自己的意愿做事

按成功的经验行事

不愿做简单的事

重复做简单的事

今天的事明天做

明天的事今天做

不可能办到

怎么办到

忘性好

记笔记

受失败人的影响

受成功人的影响

状态不好

状态很好

不整理资料

会整理资料

受以前失败的影响

相信以后会成功

不愿改变环境

与成功人士为伍

改变别人

改变自己

 爱生气

爱争气

批评与咒骂

鼓励与赞美

爱放弃

爱坚持

 没有谁可以做你一辈子的拐杖

                  文/子涵

一个小男孩,家里很贫穷,妈妈生病了没有钱医治,不得以硬着头皮,去一个亲属家借钱,他的亲属是一个富人,可是,他不愿意帮助他。

富人拿来两条腐烂的鱼,交到他手里,说是准备给猫吃的,既然你妈妈生病了,就拿回家去给你妈妈熬一碗鱼汤吧!

男孩谢过以后,拎着鱼走了。

刚出大门,就听屋子里传来嘲笑声,富人对他的管家说“这些穷鬼,都想让我施舍他们,我又不是他们的拐杖”。

男孩心里一阵难过。

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女人,由于腐烂的鱼腥臭味太大了,女人问他:“孩子,这鱼都腐烂了,你要它做什么?”男孩说,回家给生病的妈妈熬鱼汤,补补身子,女人说:“烂鱼吃不得,倒不如送给我喂猫,做为交换,我送你一小袋米,你看行吗?”男孩点了点头。

男孩将米拿回了家,给妈妈熬了一碗粥,然后,依然像每天一样坐在桥头看夕阳。

桥的对面是一座山,有些人靠砍柴为生,他也曾想做一个樵夫,无奈,太小,还无法挑动柴禾。

一些樵夫挑着沉重的柴禾,走到桥头都要坐下来歇息一下,此时,从桥上走来两个刚从山上下来的樵夫,来到桥头,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卸了下来,其中一个樵夫说,好饿,这里要是有卖吃的就好了,哪怕是一碗粥,喝了身上也会有一点力气。听了他的话,男孩脑子一激灵,心想,何不用剩米熬上一些粥卖给他们,既给他们提供了方便也赚了钱。于是,第二天下午,就在樵夫们要下山的时候,他熬了一盆粥,端到了桥头。

樵夫们大多都饿着肚子,纷纷用柴禾换他的粥,大家看他小,不欺负他,都多给他一些柴禾,就这样,男孩天天熬粥换柴,没米了,就借一辆车,将柴禾拉到米店,换一些米回来,然后继续卖粥。

当小男孩个头长高了,身子骨硬朗的时候,他也积攒了一笔钱,他用这笔钱在城里开了一家粮店,然后又做珠宝生意,十几年后,男孩成为了富商。 

他没有忘记当初富人对他的嘲笑,他感激他,因为是他让自己明白了一个道理,谁也不是谁的拐杖,路要靠自己走。于是,用上好的玉石,让一个玉匠雕做了两条价值不菲的玉鱼,送给了富人,并且跪了下来,感激他当年赐鱼之恩。  

那个富人虽然缺乏善心,但是,他说的话还是有道理的,我不是谁的拐杖,是的,现实生活中,我不是谁的拐杖,谁也不是我的拐杖,在你遭遇困难的时候,别人救助你,只能救急,救不了穷,一切还得靠我们自己,就像不会骑马的人,想骑马,求别人帮助,那个帮助你的人,只能将你扶上马,再告诉你骑马的姿势以及该注意些什么,最多送你一程,剩下来,那匹马还得靠你自己来驾驭。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成功固然需要机遇,但是,幸运女神不会垂青守株待兔的人,机遇需要你自己去寻找。

更多的时候,机遇在每个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它,抓住它,比如,同为一个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几年以后,境况却有了天壤之别,有的人失败了,有的则成功了,失败的人之所以失败,是没有抓住机遇,而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机遇被他抓住了。

对一个充满了智慧的人来讲,商机无处不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我们出生的时候,人都是一样的,长大以后,性格,命运就不一样了,有的成了君子,有的成了小人,有的成了富人,有的成了穷人,有的成了满腹经纶的才子,有的成了猥琐自卑的蠢人,这和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有关,也和机遇有关。

在这激烈竞争的年代,优胜劣汰不仅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生法则,如果想在这世界上寻求一席之地,你必须为自己做一副拐杖。

日本富豪的投资哲学(2009-10-14 09:13:47)

  系山英太郎,毕业于日本大学经济系,年轻时创下日本进口车销售纪录,在股票市场上也收获甚丰,被誉为“日本巴菲特”。他在30岁即拥有几十亿资产,经营18家公司,是日本航空最大股东,三菱重工最大个人股东,更是惟一连续10年登上《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的日本人。他在32岁投身政治,曾任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秘书,1996年,他退出政坛,返回商界。

  作为一位传奇式的日本富豪,系山先生的成功背后是其独到的投资理念和强烈的个性特征。

    首先,系山认为社会所有动态都关系到投资活动,因此,他对资讯的关注到了偏执的地步,在任何情况下,都积极观察和掌握资讯。

  比较极端的一个例子是他曾在2001年和2002年两度公开表示别和穷人交往,因为与穷人交往无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与“没有钱的穷人”交往不仅会陷入老是自掏腰包的境地,而且,其中的很多人也缺乏有益于人的资讯,毫无利他的价值。不过,系山也特别强调了他乐于和年轻人交流,因为他们拥有许多他所不知道的资讯,使其能在闲聊中获得不同的资讯。因此,他认为与年轻人交流的花费其实是很便宜的投资,换句话说,即使是在与别人交往时,他也在计算着投资效果。

  其次,系山对股票投资非常专注。他认为操作股票就必须要付出全部的时间、体力以及耐性,特别要一心一意做股票。他投资股票30多年,坚持自己一贯的反市场操作原则,丝毫不动摇。在100个投资者有99个看到股票下跌而慌了手脚拼命抛售股票时,我坚持买进,反之,则全面抛售。

  系山坚信当其倾注100%的热忱,毫无杂念,认真努力的投入到当下所做的事情时,则不论遇到什么情况,将来一定能成功,也就能顺利克服事情操作过程中的困难和不愉快。

  第三,系山不仅信奉“终身学习”而且身体力行,勇于挑战新事物,愿意了解未知的世界。碰到不懂的事情,他不仅不会搁着不管,反而会拼命去寻求解答。在年龄渐长之后,他就请老师从“电脑能做什么”开始学习,3个月后就成立了自己的网络,发表个人对时事问题的看法。

  综合而言,在所有这些鲜明的个性中,系山的“忍耐”最终为其成功铺平了道路。他即使身处逆境,甚至在贫困潦倒时,都相信明天会成功。当股价不断下跌遭受极为惨重的投资损失时,还坚持忍耐,不放弃斗志。

  或许,系山对未来生活的设想最好的诠释了系山以前的成功。他计划在自己60岁以后的20年里,把赚来的钱投资在他认为需要的地方,或许是慈善事业,或许是其他事业,将以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及一路走来所培养的感觉和经验,全心全力用自己的方式来回馈世界。